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全球進入滯脹的可能性有多大

每日經濟新聞 2009-04-20 17:30:06

當世界面臨全球性的通貨膨脹時,中國無法獨善其身,將面臨更為昂貴的進口物資,而進口產品原料的價格提升將從成本等方面推高國內物價

NBD訊:盡管一季度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乍暖還寒,但剛剛召開的博鰲論壇上,各界領袖們對未來仍充滿信心,關于中國經濟觸底預期更是相當具體。 與此同時,世界范圍內的救市方案從未間斷,日本本月8日推出史上最大規模刺激計劃,美國總統奧巴馬10日稱將在未來數周內公布新救市方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1日在泰國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正在制訂新應對方案,而不久前結束的G20倫敦峰會上,一項達1.1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成為各國共識…… 就在人們猜想世界經濟何時復蘇,14日金融巨鱷羅杰斯在接受媒體訪問時發出警告:通貨膨脹已經顯現,并且未來將會出現極其惡劣的通脹! 而國內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也預計稱:滯脹將是未來幾年全球經濟的的主要特點。 全球生產正處下降軌道 經濟通脹最明顯表現就是物價上漲,需求旺盛而供應不足,企業生產跟不上。目前美國、日本、歐洲等主要經濟體生產下滑已相當明顯。 美聯儲4月1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工業產量連續五個月下降,創十年新低。今年首季工業生產較去年同期下滑百分之二十,是進入本次經濟衰退以來最大的單季跌幅。與此同時,工業生產不足直接導致失業。美國3月份的失業率升至8.5%,創下25年來的新高。失業率的不斷上升顯示美國生產仍在下降。如圖。 歐洲經濟也被一層衰云籠罩。德國正發生大規模的減產。根據德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其工業產值自2008年10月份以來呈現連續下降,到2009年2月份達到最大同比降幅23.2%。德國經濟因嚴重依賴出口在全球經濟衰退中遭受重創。經濟2009年預計下滑4.5%至4.7%。全國失業率也自2008年10月份的7.2%上升到2009年2月份的最高點8.6%。 英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月制造業產出年率下降,為28年來最大年率降幅。英國經濟智庫“工作基金會”14日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隨著英國經濟衰退程度不斷加深,在截至今年2月底的過去一年間,很多英國大城市出現了失業人口大幅上升的趨勢。 除倫敦外的英國大城市中,伯明翰的失業率位居首位,從一年前的5.3%上升至目前的7.3%,領取失業救濟金的人數增幅超過30%。 而日本的情況則更為糟糕,日本今年1月份的出口額與去年同期相比幾乎砍去一半,從2008年11月開始,連續4個月制造業下降了7個百分點,成為歷史新低。失業率爬上近年來的高點。 NextPage 聯合救市行動正在展開 盡管G20對于是否推出更多新刺激計劃,歐美意見不一,但在1.1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這個方案上,各國再次走到一起。 15日,世界銀行計劃在貿易融資方面提供500億美元流動資金,參與該計劃的公共或私營部門機構的數量正在迅速上升。到5月底,世界銀行將開始為新興市場銀行業提供資金。這項計劃是G20提出的2500億美元貿易融資計劃的一部分,主要針對世行預計高達3000億美元的全球貿易融資缺口。 除了由爭論、妥協達成的一致行動,各國更廣泛救市政策還在不斷出爐。美國總統奧巴馬雖然鼓吹美國經濟已出現復蘇現象,但同時也表示新方案將不久出臺,日本更是釜底抽薪,使出渾身解數,救市規模創天量,韓國出臺購車減稅,中國更多彈藥還沒有使出來。 在這樣一個世界主要經濟體產出不斷減小的情況下,各國紛紛聯手推出經濟刺激方案,以寄期望以刺激需求來挽回經濟增長。如表: 國家/地區 今年GDP預測 最新GDP總值(萬億美元) 刺激經濟規模占GDP比率(%) 拯救銀行規模占GDP比率(%) 最新經濟情況 美國 -1.6 13.98 2.0 73.7 失業率升至25年新高,預料今年經濟收縮2.5% 日本 -2.6 5.29 1.4 12.9 汽車及電子產品出口大減,一月份經常賬赤字破記錄 德國 -2.5 3.28 1.5 21.7 今年經濟料收縮2.7% 中國 +6.7 3.01 2.0 0.5 出口需求下跌,推出4萬億人民幣的十大行業振興方案 英國 -2.8 2.57 1.4 47.5 利率下調至0.5厘的新低,英倫銀行開始“印銀紙” 法國 -1.9 2.52 0.7 19.0 失業率料升至接近10% 意大利 -2.1 2.09 0.2 3.8 今年經濟料收縮2.6% 加拿大 -1.2 1.36 1.5 22.0 央行去年將主要利率減至新低 俄羅斯 -0.7 1.14 1.7 7.1 盧布貶值,今年底失業人數料升至1000萬 韓國 -4.0 0.99 1.5 14.3 期望與區內國家建立亞洲貨幣基金組織及訂立自由貿易協議 國家/地區 今年GDP預測 最新GDP總值(萬億美元) 刺激經濟規模占GDP比率(%) 拯救銀行規模占GDP比率(%) 最新經濟情況 巴西 +1.8 0.93 0.4 1.5 一月份工業生產按年跌幅達破紀錄的17.2% 印度 +5.1 0.92 0.5 5.6 過去3個月流失50萬個職位 墨西哥 -0.3 0.88 1.5 不詳 通脹取得七年來最大按年升幅 澳大利亞 -0.2 0.74 2.1 0.7 去年貨幣貶值幅度達破紀錄的21% 印尼 +3.5 0.39 1.3 0.1 高估電煤出口需求 土耳其 -1.5 0.38 0 0.2 一月份工業生產減少21.3% 沙特阿拉伯 +0.8 0.36 3.3 9.4 油價自高位每桶147美元跌至低于50美元 南非 +1.3 0.25 1.6 不詳 去年第四季經濟收縮1.8%,十年來首次 阿根廷 0 0.23 1.3 0.9 自去年十月,有3.2萬人面對失業或減薪 歐元區 -2.0 - - - 去年第四季經濟收縮1.5%,為99年來最大減幅 資料來源:英國《泰晤士報》、IMF NextPage 通脹正在來臨? 在各國政府共同作用下,刺激政策必然顯現或大或小的作用,需求已初見好轉,并在未來會有更明顯顯現。 這正如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的那樣:“我們開始看到經濟出現希望曙光?!?今年2月份,美國工廠訂單環比增加1.8%,是去年7月以來首次出現環比增長。隨著住房價格下跌,2月份二手房成交量按年度折算增加5.1%。美國勞工部9日報告說,上星期美國首次申請失業救濟的人數為65.4萬,比前一星期下降。 眼下,中國房地產也開始復蘇,1-3月全國商品房銷量同比增長8.2%。 但這并非最后的結果。 縱觀美國經濟歷史,兩次次主要的通貨膨脹往往是緊跟經濟衰退之后,究其原因,經濟衰退帶來的供給萎縮以及美國的經濟刺激方案是帶來通脹的幕后黑手。 自1929年10月紐約股票交易所崩盤開始,30年代西方經濟大危機就此拉開序幕。到1932年,美國的生產力降至危機前的一半,14萬家工廠、企業和銀行宣布破產,失業率高達25%,金融市場遭到嚴重破壞,貨幣流通體系趨于癱瘓,整個美國社會陷入劇烈的動蕩之中。經濟衰退帶來了生產的破壞,之后羅斯福新政”推行的“以巨額財政赤字刺激經濟發展”的方針為美國此后連年的通貨膨脹和財政赤字不斷上升播下了種子。 1969~1970年經濟危機以后,美國政府于1970年采取了擴張性的宏觀政策以刺激經濟回升。生產的下降直接體現在美國出口的減少,以致到1971年5月貿易順差消失,緊接著石油危機進一步破壞了美國的生產,最終不斷萎縮的生產在擴張性的宏觀政策的刺激下導致了通貨膨脹, 達到了1974年全年上漲12%的歷史最高記錄。 為何出現這種情況? 經濟刺激帶來需求增加的同時也可能破壞了生產。政府通過財政策增加政府投資,將政府投資代替私人投資。由于政府投資往往被用之于非生產性項目,如福利計劃等,而私人投資的用途總是生產性的,所以,財政政策的執行實際上是用非生產性投資來代替生產性投資。生產性投資減少了,企業雇工的人數必然減少,從而部分地造成失業問題。而生產性投資的減少也使得整個社會的生產量減少。此外,金融危機帶來的信用縮減將使需要資金的企業無法以較低的成本得到貸款,這也將進一步破壞生產。 對此,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霍明德教授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推測,美國等主要西方發達國家采取貨幣政策刺激經濟是在將來引起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當過多的貨幣面臨日益減少的產品供給時,通貨膨脹將會產生。 NextPage 短期通脹或遇美元強勢遏制 盡管美元印鈔機正開足馬力,G20上也出現建立新儲備貨幣取代美元的提法,但國內經濟界對此均稱這是一個美妙設想,目前并不能實現。聯亞投資:美元短期強勢還將延續。 美國貿易逆差正在收窄,美元信心仍在加強。2月份美國貿易逆差大幅下降28.3%,跌至260億美元,為近10年來最低水平。一方面,進口的大幅萎縮表明美國對世界產品旺盛的需求繼續減弱;另一方面,出口上升20億美元,增幅為1.6%,為去年7月以來首次增長,說明在經濟危機和美元升值的背景下,美國產品仍具備較強的競爭力。這對于美國實現貿易平衡邁進了一大步,提振美元信心。 從各國的經濟數據對比來看美國的整體經濟相對樂觀。歐元區的經濟數據毫無復蘇的跡象,而且西歐對中歐和東歐貸款所潛在的風險較大,這必然會加大歐元區經濟復蘇的難度。英國經濟衰退的程度比預期的還要嚴重,英國財政大臣林達表示,在年底之前英國經濟都不會開始出現增長。日本為應對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然而,美國近期的經濟數據不僅出現回暖,而且總統、財長和聯儲主席均對經濟前景報以樂觀的展望。這對支撐美元走強,無疑是極為重要的因素之一。 平安證券分析師孫方紅認為,除供需關系外,美元匯率的變化被認為是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美元短期內的強勢,對原油將產生貨幣計價和資金撤離雙重打壓,從而促使原油價格下跌。而石油等大宗商品的都會引起油價、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行調整,對全球通貨膨脹走勢產生抑制作用。 此外,流動性大坑存在在遏制通脹上也起到一定作用。 據國泰君安的研究,全球流動性的金字塔結構是基礎貨幣只占全球流動性的1%,而證券化信用占13%,衍生品信用占75%。經過此次金融危機,包括證券化信用和衍生品的貨幣創造功能可謂"元氣大傷",而且在較長一段時間內,衍生品等資產的“杠桿化率”也將很難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 按照銀河證券的測算,僅房地產抵押貸款證券化帶來的貨幣創造就超過5 億美元,而這部分財富大多因為金融機構“去杠桿化”損失殆盡。因此,全球央行從印鈔票到大通脹還需要填補金融系統收縮所留下的“流動性大坑”。 現在的實際情況是各國央行印錢的速度遠遠補償不了“流動性大坑”的擴大,因此整個市場的資金還是不夠用。這是為什么到目前為止救市措施尚未起實質性作用的原因之一。同時,這也是為什么短期內美國尚無通貨膨脹之憂的主要原因。 NextPage 霍明德:難以獨善其身 中國將面臨輸入性通脹 廈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世界經濟研究員劉才涌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財政支出用于生產領域則有可能加劇當前的生產過剩,導致通貨緊縮,若流向流通領域則會導致通貨膨脹,在我國,關鍵是要看財政支出中有多大比例能真正落實到基建,進而流入鋼材等生產中,流入多則可維持這些過剩產業(相對于嚴重萎縮的外部市場),甚至擴大規模。假如外部市場復蘇慢,國內基建完工,則會導致國內過剩,產生通貨緊縮。 在他看來,我國目前明顯處于通貨緊縮階段,2月份開始,鋼材雖然產量上升了,但是價格急劇下降,可以看出產能過剩導致了暫時的通貨緊縮。三月份的發電量在下降,說明社會總供給仍然處于下降階段。 但下一階段就可能進入通脹階段,當世界面臨全球性的通貨膨脹時,中國無法獨善其身,將面臨更為昂貴的進口物資,而進口產品原料的價格提升將從成本等方面推高國內物價。 事實上早在2007年11月,我國就因為全球范圍內農產品、原油等礦產品的從格上漲,導致高價購買國外資源,在國內人民幣不升值的情況下,最后導致了國內的通貨膨脹。而如果讓人民幣升值,將降低購買國外原材料的成本,從而很好地防范此類輸入性的通貨膨脹。 對此,霍明德教授擔憂道,雖然中國政府采取的是財政政策,但是在今年下半年將有可能面臨輸入性的通貨膨脹。而唯一的應對之法就是讓人民幣升值。 而經濟學家哈繼名解釋稱:全球金融危機加劇以來,各經濟體采用各種救市措施,包括中國在內,多數國家通過發債來籌集資金,從而導致政府債務上升,“父債子償”的規律表明,未來這些政府可能通過提高稅率來償還債務負擔,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所謂父債子還子還難,于是不得不走上通脹來稀釋債務的道路。中國2015年前后將面臨人口紅利衰竭,人力成本將上升,城市化進程也將放緩。 在他看來,中國還得進行金融體制改革,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夯實人民幣國際化基礎。
責編 王迎春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精品 | 免费国产午夜电影视频 | 香蕉九九在线播放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又大又黄又爽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在线观看免费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