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4 01:34:50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趙笛 郎曉俊 任世磊
每經記者 趙笛 郎曉俊 任世磊
遙想4萬億當年,談笑間,空頭灰飛煙滅。還看今朝,經濟下行難擋,股市“鉆石底”難保,政策如何出手應對?
上周末,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接連三天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和研究下一步經濟工作。期間關于穩增長的措施以及“提振投資者信心”的表態,頗受市場關注。
那么,在接下來的時間里,管理層和各部門如何按圖索驥,推出穩增長的政策?2012年的政策能夠和2008年的4萬億政策媲美嗎?
/政策動向/
連開三天會想到4萬億
2012年7月8日~11日,溫總理連續三天召開座談會,會議的內容均圍繞當前的經濟問題。如此密集的開會商討對策,一方面讓投資者深刻地感受到經濟下行已經到了 “不得不出手”的地步;另一方面,密集的開會,也讓投資者恍如回到2008年,4萬億刺激計劃出爐的前夜。
三個座談會不離經濟
根據官方媒體報道,7月8日,溫家寶總理在南京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座談會,同遼寧、江蘇、浙江、安徽、廣東5省負責人一起分析上半年經濟形勢,研究如何做好下一步的經濟工作。
7月9日上午和10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先后主持召開兩次經濟形勢座談會,聽取專家和企業負責人的意見和建議。
由于這一時間點剛好是在6月份重要宏觀經濟數據出臺前,密集會議透露出的信號再清晰不過了,那就是中國的經濟已經到了“嚴峻”的時刻。
根據媒體報道,在三天的會議中,溫家寶總理重點提到了經濟“穩增長”。并給出了穩增長的三個政策著力點,即“促進消費、出口多元化、投資的合理增長”。
在促進投資方面,溫總理重點提及要重視對新技術研發和新興產業的支持。且穩增長還要與財政、金融、企業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結合起來。
此外,溫總理明確表示要特別注意完善結構性減稅,擴大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范圍,減少流通環節稅收和費用,減輕小微企業稅負。
作為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穩增長”的政策措施顯然是 “全面鋪開”,而非“厚此薄彼”。
政策頻出
5月16日,在節能補貼政策出爐后,市場曾看好管理層會推出新的“4萬億”,哪怕是“2萬億”。然而,時至今日,大規模的投資計劃并沒有公布。
不過,一批具體到行業的扶持方案,正在陸續出臺。
僅從本周來看,出臺的行業扶持政策就包括《葡萄酒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等。
應該來說,政策正在“化整為零”的推出。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連續三天召開的會議上,來自汽車、投資、商貿、物流、電子商務、新能源、房地產等領域的企業負責人紛紛與會,分別結合本行業、本企業的運行情況,分析判斷形勢并提出政策建議。
有分析人士指出,上述所涉行業有正面臨困難的汽車、房地產、新能源等,也有屬于新興崛起的物流、電子商務等行業,顯然這些行業將是未來政策最主要的著力點。
想到4萬億
密集的經濟會議和行業扶持政策持續出爐,不由得讓人想到了2008年底的4萬億。
2008年11月9日,中國宣布將實施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措施,在2010年底以前投入總額4萬億人民幣,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增加銀行信貸等。
而就在這之前,政策也是頻頻出手。
比如2008年10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四季度經濟工作時就指出,要“加大投資力度,保持合理的投資規模”,要“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拓寬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等。實際上,后面的4萬億政策只是這些工作安排的具體落實。
從股市的表現看,早在4萬億出爐的前幾天,2008年10月28日股市就已經開始不跌了。顯然,“聰明”的投資者能夠通過會議精神領悟政策方向。
如今,會議密集召開了,行業扶持政策也陸續出臺了,加上溫總理表示要在“鐵路、市政、能源、電信、衛生、教育等領域抓緊做幾件看得見、鼓舞人心的實事,以提振投資者信心。”市場顯然有理由遙想當年4萬億時的美景了。
/政策解讀/
穩定投資擴內需 提振市場信心
俗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對于市場這條大船來說,投資者的信心無疑就是承載它的大海。市場下行,投資者信心不足,就相當于水流不動,則船行愈發緩慢,陷入惡性循環。打破死水的關鍵,就在于能否開辟新渠,引入活水?;貧w到市場,就在于能否有新的政策支撐。
股市見底 政策先行
回顧歷次股市“咸魚翻身”的過程不難發現,市場底部的形成,都必須有相應的“重磅”政策作為支撐,例如2005年6月的998點和2008年的1664點兩個歷史大底。
2005年6月6日,滬指在跌至998.23點的歷史大底。而在此底部形成前后,各項救市政策頻出:2005年1月交易印花稅稅率下調;2月,保險資金入市政策出臺,證券市場迎來大批新鮮血液;4月,滬深兩市資本市場股改正式啟動,股權分置得到解決;7月,匯改政策出臺,人民幣升值,熱錢涌入。
2008年10月28日,A股在一波瘋狂的大牛市之后急轉直下,探至1664點,再次形成大底,救市政策再度出手:2008年9月,中央匯金高調增持三大國有銀行A股;4月,再次下調交易印花稅稅率;9月,改印花稅雙邊征收為單邊征收;11月,四萬億投資計劃拉開序幕。
在上述兩次歷史大底中,股改和四萬億計劃作為“重磅”的支撐政策,有力地提振了市場信心,A股隨后開始反攻上揚,走向高點。
政策表態“鼓舞人心提振信心”
2012年6月,A股市盈率已經跌破了998點時的14.93倍和1664點時的12.77倍,市場普遍認為,A股底部再次來臨。然而,令人失望的是,股指依舊處于下行態勢,何時見底仍未明朗。
7月8日到10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連續3天召開經濟形式座談會,表示穩增長不僅是當務之急,更是長期的艱巨任務。要促進消費、出口多元化,但最重要的是促進投資的合理增長。
同時他提出“要在鐵路、市政、能源、電信、衛生、教育等領域抓緊做幾件看得見、鼓舞人心的實事,以提振投資者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自2月底以來,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已經逐漸展開,重大的建設審批速度明顯加快,項目涵蓋了機場、鋼鐵、水泥、基礎建設、工程機械、節能環保、教育衛生、信息化等領域,其中以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數量最多。目的在于落實鼓勵和擴大民間投資的“新36條”,以引導民間投資進入壟斷領域為主。
申銀萬國分析師李慧勇認為,明確提出 “穩定投資是擴內需穩增長的關鍵”確實有些出人意料,因為今年以來,一直比較強調的是轉型,以擴大消費內需來穩定增長。但是可以看出,對消費的強調依舊存在,但是對投資的強調則特別突出。
對此,他認為此舉表明在周期下行、銀行加大風險控制的情況下,貸款供給不足的結構性矛盾已經引起高層的高度重視,除降息、降準之外,國家還有可能通過存貸比計算口徑調整、加大小微企業貸款和特定產業貸款來緩解企業資金緊張狀況。
稅改或將真正可期
今年3月份,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證監會正在和有關部門探討資本市場稅收優惠政策,此表態引發了市場的強烈關注。無獨有偶,此次溫家寶總理在召開會議時也提到,將特別注意完善結構性減稅,擴大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范圍,減少流通環節稅收和費用。而在今年的兩會上,“強化投資者回報和權益保護”則首次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
目前的資本市場存在交易印花稅和股票紅利稅兩個稅種,而印花稅向來是股市稅收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數據顯示,自從1993年證券交易印花稅劃歸中央以來,19年時間累計征收金額達到了6848億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2007年,A股多次提高印花稅,隨后市場進入調整期;2008年,市場低迷,印花稅從雙邊征收改為單邊征收,A股市場則迎來了歷史上首次全部漲停。
而對于股票紅利稅,市場呼吁取消的呼聲一直很高。首先投資者獲得的分紅按照10%征稅,但是分紅股票的開盤參考價卻是分紅額的100%,直接導致賬戶市值縮水;其次現金分紅企業已繳納了所得稅,分紅再次征收造成重復;還有企業、法人等收到分紅卻無需納稅,造成稅負不均。這些均受到市場的詬病。
平安證券分析師劉先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強化上市公司分紅,減免紅利稅和印花稅,對于提高股市的整體回報率肯定有積極作用。
/板塊機會/
促進消費 白酒、醫藥成“避風港”
出口、投資、消費,這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在世界經濟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出口顯然已經不能保持前進的動力。投資和消費則成為依仗的重點。“新36條”的全面出臺和稅費改革,都為刺激投資做了政策保障。而消費市場,更成為關注的焦點。
變消費潛力為需求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目前國內市場的消費率僅僅只有40%多,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加上龐大的人口基礎,消費市場的潛力巨大。但實際情況是,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1~5月,國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81637億元,同比增長14.5%,低于去年平均增速,單月增長情況一路走低,5月份增速為13.8%,創下了近一年以來的新低。事實上,要將消費潛力變成實際需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消費者“兜里有錢”。
今年下半年,國家發改委將出臺收入分配改革總體方案,列出收入分配改革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其中,調整初次收入分配格局將是重點。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賀鏗曾表示,促進經濟增長、擴大消費需求,在政策層面必須抓收入分配改革,使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結構趨向合理,對于提振中低收入者的消費信心有很大作用。
而消費品零售總額的下降,除了和消費心態有關,也和政策紅利密切相關。一系列的“接棒政策”也相應出臺,2012年5月,《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明確:將拿出363億元中央財政用于節能補貼,其中家電產業占比超過七成。7月,老舊汽車報廢更新補貼新標準正式啟用,汽車下鄉、以舊換新等政策也呼之欲出。新能源汽車、家具以舊換新等消費補貼政策試點也在積極推進之中。由此可見,拉動消費水平,成為提振市場的一顆關鍵性“棋子”,根據規劃,到2015年,國內市場將實現5萬億美元以上消費品零售總額的目標。
消費股業績增長仍強勁
說起消費的潛力,反觀A股市場則更能說明這一點。
從5月8日2451.60的高點到7月13日的2185點,上證指數下降跌幅為10.85%。然而白酒板塊和醫藥板塊卻成為“避風港”。在此輪大盤下跌行情中,白酒板塊漲幅為10.61%,醫藥板塊漲幅為6.90%,貴州茅臺(600519,收盤價262.70元)更是一度沖至265.01的歷史最高價。
與股價相對應的,是白酒股和醫藥股的強勁業績。
云南白藥(000538,收盤價62.68元)、康美藥業(600518,收盤價15.85元)2012年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幅達到28.87%和69.05%,而白酒雙雄貴州茅臺和五糧液(000858,收盤價38.38元)同比增加57.60%和46.54%。
2012年上半年業績預告顯示,共有33家醫藥股業績呈現同比增長態勢。五糧液、洋河股份(002304,收盤價152.70元)、青青稞酒(002646,收盤價32.23元)上半年凈利潤增幅均超過50%。
與白酒股和醫藥股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同時期內,化工、建筑建材、機械設備板塊跌幅分別為8.80%、7.17%和9.82%,A股市場“重消費,輕周期”態勢在持續升溫。
國金證券分析師李金雷指出,醫藥板塊的底部在一季度已經確認,目前醫藥板塊的投資環境趨勢向上。中金證券分析師喬洋認為,憑借渠道扁平與經銷商逐利、殷實的預收款靠墊以及部分品牌去年提價效應慣性影響等因素,再加上政策寬松預期,無疑會使白酒板塊的消費與生存環境趨于好轉,對于白酒股的表現表示樂觀。
出口多元化 家電、鐵路、汽車“風景這邊獨好”
出口作為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日前主持召開的經濟形勢座談會上提出,穩增長不僅是當務之急,也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穩增長的政策措施包括促進消費、出口多元化等,但當前重要的是促進投資的合理增長。
紡織等低附加值減少出口
海關總署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如紡織、服裝等出口比重降低。
今年上半年,我國出口紡織品、服裝、箱包、鞋類、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1864.7億美元,增長7.7%,占出口總值的比重為19.5%,同比降低0.3個百分點。
一份來自莫尼塔的出口行業調研報告也顯示出同樣的情況。該調研報告指出,6月紡織行業出貨量維持低位,預計7月份出口偏弱情況難以轉變。紡紗企業目前成品庫存偏低原料庫存偏高,前期購入棉花價格較高也對利潤形成一定的擠壓。6月份新接訂單與5月份基本持平。
當前我國紡織行業面臨生產增速放緩、內銷增速回落、出口下行壓力大、投資增速放緩、企業效益下降的特點,在方正證券分析師陳光堯看來,2012年紡織行業都將呈現出口形勢較為嚴峻、內需依舊是支撐、棉花價差問題突出的運行趨勢。
國內外棉花價差成為影響我國紡織行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市場需求不足的情況下,國內外棉價差拉大,導致的結果就是我國服裝市場份額的下降。有數據顯示,今年1~3月,我國在美國和日本的紡織品服裝市場份額分別為35.58%和72.03%,較2011年分別下降4.55個百分點和2.92個百分點,其中以棉制產品的市場份額下降明顯。
內需過剩產業加快出口
不少行業的出口正在加速。海關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出口機電產品5502.5億美元,增長10.5%,高出同期我國出口總體增速1.3個百分點,占同期我國出口總值的57.7%。
而家電行業在面臨產能過剩的情形下,出口增長態勢令人欣喜。
中國電子商會、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聯合發布的一份報告預計,2012年國內市場彩電需求量為4200萬臺,但是仍不足以覆蓋國內彩電行業的過剩產能,國內或將在年底出現大規模彩電產品積壓的局面。而在國內彩電出口方面,上半年已經出現了量漲價跌的局面。
個股方面,海信電器在出口方面的表現不錯。海信電器公布上半年彩電出口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海信電視出口銷售額同比增長61.4%,銷售量同比增長46.9%,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除了家電行業外,鐵路設備的出口也有所突破。
據媒體報道,今年4月份,由中國北車集團大同電力機車有限責任公司出口白俄羅斯的首批兩臺中白貨運型電力機車交貨。這是中國鐵路機車首次出口歐洲。對此,海通證券分析師龍華認為,隨著國外經濟逐步復蘇,且前獨聯體國家鐵路貨車和機車需求旺盛,對未來鐵路設備出口報以良好的預期。
此外,汽車行業的出口也在今年5月份達到歷史新高。
中汽協近日發布汽車整車企業出口數據,5月汽車企業出口為10.34萬輛,環比增長18.2%,同比增長43.4%,繼4月后再創歷史新高。1~5月出口38.25萬輛,同比增長28.8%。出口的主要國家為阿爾及利亞、俄羅斯、智利、伊拉克和伊朗。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