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2-08-22 08:40:27
面對鐵路建設資金困局,“以地養路”的融資模式正成為多地的寵兒。
民資難破“玻璃門”
在鐵路建設資金捉襟見肘的情況下,民間資本被寄予厚望。一系列鼓勵民資進入鐵路建設領域的政策相繼出爐。
此前,鐵道部發布的《鐵道部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鐵路的實施意見》指出,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依法合規進入鐵路領域。多個省區的政府亦相繼出臺了鼓勵民資進入鐵路領域的政策。
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當前民資進入鐵路領域并沒有足夠的熱情。
“這種局面的出現是由多個因素造成的。”帥斌表示,民間資本對鐵路行業并不熟悉,缺乏經驗,因此比較謹慎。再加上鐵路有公益的屬性,而且鐵路業務比較復雜,收益并不高。此外,鐵路建設投資額巨大、收益慢也令民間資本望而卻步。
在此前舉行的一個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巴曙松曾表示,“我曾經參加過一個壟斷行業對民間資本放開的討論,鐵道部門的一個同志就說我們這邊已經都放開了。站在民間資本的角度,運營、管理、定價、上下游都在政府機構的主導里邊,就中間缺一塊資金,讓民間資本來填窟窿,民間資本沒有清晰的回報預期,沒有投資收益合理的保護,寧肯不去。”
“一條鐵路動輒需要上百億的建設資金,民間資本貿然進入,有一定的風險。”羅仁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目前的狀況下,即使民營資本進入鐵路領域也缺乏足夠的話語權。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