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消費

每經網首頁 > 消費 > 正文

肉毒桿菌標準缺失 并非必檢項目

2013-08-05 01:38:03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王霞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王霞 發自上海

一場肉毒桿菌風波,卷入數家企業。肉毒桿菌為何物?國際以及國內是否有相關標準?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不管國內國外,奶粉生產中,肉毒桿菌都不作為必檢項目,但是不少企業都有一定的相關自檢。“根據乳品和奶粉的相關工藝和食用人群,相對來講本次涉及的乳品應該是安全的,但是給6~12月份嬰幼兒食用的奶粉需要警惕。”

肉毒桿菌尚無相關標準

資料顯示,肉毒桿菌是一種生長在常溫、低酸和缺氧環境中的革蘭氏陽性細菌。食入和吸收這種毒素后,神經系統將遭到破壞,出現惡心、嘔吐、頭暈、呼吸困難和肌肉乏力等癥狀。

“由于肉毒桿菌并不是全部有毒,并且企業都有一定的內控標準,而含乳飲料、奶粉等生產又有一定的高溫生產工藝,基本上肉毒桿菌芽孢都給消滅掉了。”朱毅表示,在臨床上,這種感染非常罕見,因此也就沒有制定相關的標準。

乳業專家王丁棉也表示,肉毒梭狀桿菌其致病性在于它所產生的肉毒毒素,肉毒毒素系蛋白質類毒素,對熱敏感,不耐高溫不耐高酸。酸度pH4.5以下或者溫度在45℃就可以抑制它,100℃的高溫幾分鐘可以殺死。

“但對奶粉還需要一定的警惕,雖然基本毒素不存在,就怕如果奶粉中有芽孢,因為芽孢耐熱能力比較強,在加工工藝中沒有消滅的話可能有一定的風險。食用2段奶粉的嬰幼兒都是6~12月的嬰幼兒,嬰幼兒的腸道不是很強,如果繁殖分泌毒素,就會有肉毒毒素中毒。”朱毅說。

監管須打通全產業鏈

有人士指出,洋奶粉問題頻出,暴露出我國相關國家標準缺失的問題,有關部門應盡快完善相關標準,才能提升監管力度。

但一名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制定專家曾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現有多項標準已經出臺的情況下,新標準的制定須經過嚴格論證,而且需要一定的成本,增加的成本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目前可行的辦法并不是倒逼更多的標準出臺,而是在貫徹好既有標準的前提下,打通全產業鏈的有力監管,這一點在乳制品產業鏈中顯得尤為重要。

食藥監總局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針對經營企業的標準規范仍在制定過程中,為實現全程追溯,衛計委正在就規范的制定緊密協商,未來將出臺的新規將就批批檢驗以及流通環節檢驗等多方面提出要求。

上述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制定專家認為,乳制品產業鏈在飼料、加工、存儲、包裝、運輸等環節都可能造成質量問題。從原料采購,到生產企業生產,再到經營企業銷售等,監管部門的監管須建立起全程質量追溯體系,拓展到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电影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日本 | 中文字幕在线你懂得 | 中文乱码字幕国产一区 | 亚州三级久久电影 | 亚洲十大网站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