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3-10-17 00:17:47
每經實習記者 袁君 發自上海
銀行資管計劃終于在千呼萬喚下落地成形。
繼中信銀行稱獲得首批理財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資格之后,10月16日,工商銀行率先發行理財管理計劃。據工行官網信息顯示,工行第一款理財管理計劃名為“中國工商銀行超高凈值客戶專屬多享優勢系列產品-理財管理計劃A款”,募集期為2013年10月15日~2013年10月20日,計劃發行規模為75億。
收取20%浮動收益
該產品說明書顯示,該理財管理計劃為開放式產品,每月開放一次,存續期2年。產品類型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凈值型)。資產保管人為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分行營業部,投資管理人為中國工商銀行。
此款產品主要的銷售對象是個人超高凈值客戶(工商銀行對超高資產凈值客戶是指金融凈資產達到600萬元人民幣及以上的商業銀行客戶),認購起點為10萬元,無申購贖回費用,托管費用為0.1%(年),銷售費標準為0.4%(年)。
值得注意的是,該款產品的管理費用有固定管理費和浮動管理費兩項。固定管理費標準為0.6%(年)。但是,當產品單月的收益率年化達到N以上時(N=一年期人民幣存款利率+1.75%),超過N的部分管理人將按照20%的比例再提取浮動管理費。
此外,產品說明書還顯示,該理財管理計劃投資以固定收益投資為主,在權益市場具較確定投資機會時,配置少部分權益類資產。固定收益投資方面,主要投資于債券、存款等高流動性資產和理財直接融資工具。可開展債券回購、存單質押融資等融入或融出資金,應對流動性需要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可綜合運用利率互換、國債期貨等工具進行套期保值,對沖利率風險。
在股票市場投資機會良好時,少量參與新股申購、可分離債申購、可轉換債申購、定向增發、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并可運用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等進行套期保值。另外理財管理計劃也可通過投資于其他符合監管機構要求的標準化資產或者資產組合來豐富投資品來源,分散組合風險,增強收益。
管理辦法有望年內出臺
對于銀行來講,資管計劃的開啟意味著商業銀行自主管理能力的提升,同時令理財產品“去通道化”步伐向前邁進一大步。某理財分析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銀行理財資產管理計劃最核心的在于它不列入銀行的負債,不占用銀行的資本金,所以銀行沒有剛性兌付的義務,對銀行提高盈利水平是有幫助的。
銀行推出自主資產管理計劃被認為是銀行回歸真正意義上的理財,有專業人士認為,一旦銀行的資管計劃成行,首先受到沖擊的就是信托、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通道業務。
在目前的銀信、證信合作通道業務中,資金、項目都來自銀行,為了規避監管,才不得不走其他金融機構的通道。一旦銀行理財通過資管計劃,以債權形式直接向企業投資成行,對目前的通道業務將會產生沖擊,通道價值也將迅速貶值。
普益財富研究員葉林峰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可以預見,非銀行機構通道業務的削弱必將改變現有整個資產管理市場格局,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的市場競爭力有望進一步增強。”
銀行開展資產管理計劃將面臨二級市場交易、理財產品法律主體地位等各種挑戰,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多家銀行了解到,目前銀監會尚未出臺銀行理財資管計劃的相關管理辦法。
不過,工商銀行首款理財管理計劃的正式發布給市場吃了一顆定心丸。“無論如何,監管層推動理財產品轉型的具有重大意義的舉措,將提升商業銀行自主管理能力,同時令理財產品“去通道化”步伐向前邁進一大步。”葉林峰表示。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銀行資管計劃的相關管理辦法有望年內出臺。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