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4-11-04 10:49:05
如何理解本次會議的主題?如何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經濟的創新、改革與增長三者間又有何內在聯系?加強互聯互通及基礎設施建設的意義有哪些?中國在亞太伙伴關系中將扮演何種角色?證券時報就此采訪了三位專門研究APEC及亞太地區國際貿易的專家。
在差異中實現一體化
亞太地區中,既存在著日本、澳大利亞這樣的發達國家,也存在著東南亞地區等一些發展中國家,各國之間經濟發展的差異性較大。在差異化背景下談及“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似乎是一個悖論。不過,經濟全球化下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不可逆的趨勢;與此同時,經濟一體化也有助于縮小各國差異。如此看來,差異性與區域經濟一體化也并非矛盾。
證券時報記者:如何理解“區域經濟一體化”?如何在差異化中推動區域經濟的一體化?
李向陽: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一方面APEC成員方目前面臨經濟增速放緩這一共同的難題,需要建立包含所以成員在內的更為廣泛的合作;但另一方面,亞太地區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且短期內難以消除。
差異性和合作歷來是理論上的難題,差異性過大可能導致合作啟動難度加大,但從區域經濟合作理論來說,開展區域合作本身能縮小成員內部的差異。
從歐盟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到,原來南歐國家與北歐國家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但在歐盟區域一體化機制下,成員國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在逐漸縮小。
除去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逐漸縮小之外,區域一體化還有助于解決成員國之間的非經濟領域矛盾和沖突,比如原來法德之間的敵對關系在戰后歐共體框架下和解,最終結成盟友關系。
張建平:發達經濟體要深刻認識到發展與合作的艱巨性、挑戰性和階段性。許多發展中經濟體不可能在一夜之間適應發達國家提出的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的高標準和嚴要求。拔苗助長將會導致區域發展與區域合作夭折。
APEC作為非約束性的國際經濟合作平臺,應當本著務實態度,腳踏實地、逐步推進區域合作進程和實施各經濟體都能認可與接受的合作安排,特別是那些有約束性的機制性安排,如TPP。
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有機制性的貿易協定安排和投資協定安排,也可以有非機制性的多種靈活安排,在這方面,“一帶一路”建設為有關亞太經濟體提供了新的合作機遇和合作方式。在差異化中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需要把機制性合作與非機制性合作緊密結合起來,以區域內的多種開發性金融渠道(包括世行、亞行、亞投行等)支持互聯互通建設,推動各經濟體融入到全球供應鏈和區域生產網絡中來,以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提升合作與發展水平,這樣才能逐步縮小發展差距,共建未來。
馮維江:歐洲一體化的基本經驗是用趨同的經濟指標、宏觀政策、技術標準來充分挖掘成員國的競爭潛力,實現效率的提升,這是一種“競爭導向的一體化”。但亞太地區有自身的特點,多樣性和差異性是亞太合作的客觀前提。實踐中,從日本領頭的“飛雁模式”到中國為中心的亞洲生產網絡,都注重根據區域主體自身的文明特點、發展特征、資源與制度稟賦的優勢來形成發展的合力,達成一種“合作導向的一體化”。
澳大利亞擁有豐富的資源,日本在技術和投資方面擁有優勢,中國有龐大齊備的制造業生產體系,東南亞一些國家擁有“人口紅利”,有望按照不同主體的責任、互補的功能和稟賦所建立富有亞太特色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新模式。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