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地產 2015-08-16 11:41:47
越來越多的“80后”要面臨子女教育花費、養老開支、事業瓶頸等各種壓力,很少人能夠再通過買房、換房享受房產升值帶來的財富大幅提升。但當和舊友財富差距越來越大,他們要怎么辦?
每經編輯|吳若凡
(本文原載于“邦地產”微信公眾號real-estate-circle)
80后的我們,特別是已經30+的我們,特別是生活在一線城市的30+的我們,是否開始覺得,我們最需要的生活技能,是格外強大的心理抗壓能力?!
“小李,當初買了兩套小面積的學區房,現在都快賺翻一倍了。后悔當初沒和他一起買。”
“小張,已經第四次換房了!每次換房后他的賬面資產都升值了50%。他現在身家是我的2倍了,以前咱們可都差不多…”
有沒有發覺,老友飯局、朋友宴席上的話題,早已從學習、戀愛、結婚,變成了房子、身家。
房子,的確是一個熱門,卻不讓人輕松的話題。
在不斷上升的子女教育花費面前、不斷增加的養老開支面前、并不明朗的事業競爭格局面前……很多人不敢像當年那樣,為了買房透支太多未來,但這也意味著我們無法享受房產升值帶來的財富大幅提升,和舊友財富差距的不斷拉大,這對于步入中年的他們,也是一項危機。
但,怎么辦?
我們的差距正在變大
五年前,上海樓市流行著一句諺語“內環5萬,中環3萬,外環1萬”。如今這句話已經改為“內環10萬,中環5萬,外環3萬”。
這背后真實反映著北上廣深人們的換房壓力:經過五年的打拼,好不容易收入比五年前有一到兩倍的增長,再看看周圍的房價,心又涼了一截。
5萬單價和10萬單價的差別,并不僅僅只是價格翻了一倍那么簡單,它可能意味的是迥然不同的兩個階層。
生活在“10萬單價”的社區,鄰居素質、交友層級、小孩的交友圈子、周邊配套檔次,都會高端很多。而在“單價5萬元”的社區,大餅油條之類的遍布,雖然很方便,但環境質量也可見一斑。
值得指出的是,上海很多房齡超5年的住宅社區,在過去的5年里價格并未大幅上漲,因為質量欠佳的物業服務、老舊的社區設計、低端的基礎設備等等,都是它們保值增值的天花板。
所以,站在這個角度,“不換房”即意味著面臨財富縮水。
也由此,很多財富達人會在購買的期房交付5年后,就賣掉房子換房,以確保自己的財富,總是能在樓市漲潮期獲得眷顧。但話說回來,對普通工薪族,想不斷更新自己的房產,談何容易?
我們的職業并不穩定
以房產為代表的資產財富差距越來越大,這或許還不是最嚴重的問題。更讓人危機四起的,是職業的不穩定、低潛力。這個問題,邦爺想用“外企員工”的例子來講。
外企的白領曾是人們最艷羨的職業。當年,不少人甚至放棄穩定的公務員職位,去追求外企的高薪。但現在又有多少人削減腦袋想扎進公務員堆。因為如今外企員工面臨的事業危機,或許更多更大。
中國區作為外企的分支機構,主要承擔的是服務、銷售、戰略執行等職責,研發和戰略決策等更重要的責任,往往被總部牢牢握在手上,中國區往往從上到下掌握的實權或有限。
另外,外資企業往往管理系統專業、成熟、制度化,且劃分細致。這也意味著,不少外企工作人員的工作,或許更多是重復性、螺絲釘式的。
這樣的運作機制造會成兩種現象:中國區的中層管理人員晉升非常困難,基本無法成為高管。中國區員工很難熟悉總部的戰略軌跡,工作對能力和視野的鍛煉空間或許也不如想象中的大。
另外,外企受到世界經濟影響非常大,在中國日趨開放的競爭環境下也可能難敵強勢的國企和后起的民企,因而“裁員”的頻率也極高。
而且,外企“裁員”往往對準創造力和價值不大,成本卻更高的“中年員工”,而非薪水更低精力更旺盛的“年輕人”。
成為外企棄兒的老員工,年紀和閱歷到一定程度了,往往自我創業的比例更大,但創業是一項“九死一生”的事業,成功的終究是鳳毛麟角。
對于這種境地,一位資深人力資源專家就向邦爺感嘆:與國門初開之時相比,外企員工的“超國民待遇”,早已不復存在。
那該怎么辦?
案例講完,我們回到那個問題——當我們的未來收入難以確定,而房子的賬面價值差距越來越懸殊,我們該怎么辦?
先來看看阿里巴巴:2011年綠城遭遇危機時,馬云曾經動員旗下員工“買綠城房!”。但實際上,“救綠城”只是一句口號,因為當時大部分的阿里員工買不起綠城的房子。
但去年阿里巴巴上市完成后,很多老員工變成了新晉財富人士,“買綠城房”變成一件可以實現的事情。
所以,如果不能靠換房來確保自己的財富不縮水,那就全心全意投入一項靠譜的、有潛力的事業吧!
而這個前提是,你要獲得你個人的事業,而不僅僅是一份謀生的職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