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5-08-28 08:37:16
自8月初上市以來,綠地遭遇了股價“滑鐵盧”,此時大股東的增持可謂及時雨。
每經編輯|吳若凡
每經實習記者 吳若凡
8月27日,綠地控股發布公告稱,公司第一大股東格林蘭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系統增持了公司股份2237289股。本次增持后,格林蘭持有公司3,505,979,159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28.81%。綠地方面表示,此舉是管理層看好公司前景,維護中小投資者利益。
自8月初上市以來,綠地遭遇了股價“滑鐵盧”,從峰值的25.1元/股跌到目前的13.8元/股,跌幅達45%,市值從3054億元減至1679億元,此時大股東的增持可謂及時雨。
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之所以選擇此時進場,應該和26日下午的“國家隊”進場有關。8月27日,上證指數在最后一小時上演大逆轉,指數勁升逾5%,全天收于3083.59點。滬股通四天累計凈買入287億元,創歷史新高。
有消息稱,在此之中,藍籌股和權重股有重大買單。業內人士分析,銀行和保險等權重股幫助拉起指數,這可能是中證金再度入場提振股市。而綠地選擇此時出手,可以稱得上是“響應國家號召”。
這種現象在A股市場上并不鮮見。自2015年6月中旬以來,A股市場持續下跌,市場恐慌情緒蔓延,一些股票價格嚴重偏離股票內在價值,A股市場系統性風險迅速積聚。
在此背景下,證監會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救市措施,鼓勵上市公司股東及董、監、高人員增持本公司股票。7月9日,證監局通知明確要求上市公司至少從大股東增持、回購股票、董監高增持、股權激勵、員工持股計劃五項措施中擇一實施。
Wind數據顯示,8月以來重要股東增持數量涉及到的上市公司為211家,在6月18日至7月底,這一數據高達920家。一位證券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股市急劇下跌的情況下,大股東增持業務的需求量相對較大,因為其業務流程簡單便捷且見效快。
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一般而言,大股東增持都是以定向形式尋找資金來源,由大股東單一資金委托,一般不做杠桿;還有一種是通過券商來做資金集合,可以杠桿配資,資金來源主要是銀行,也有證券公司的自有資金。目前,由于定向快速靈活的特點,大股東參與定增主要還是以定向的形式。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房企增持股票是希望通過回購股票來提升公司的投資收益。作為利潤的重要組成部分,投資收益也是影響企業經營業績的關鍵因素之一。而和其他投資標的相比,投資自家公司的股權,更有把握。
但是,僅僅依靠動用自有資金,或者大股東、高管、員工持股計劃的資金進入股市回購股票,并不能保證公司的中長期市值。要真正做好企業的市值管理,公司還需要做到兩點:一是盡早根據自身條件完成轉型,二是盡可能地提升公司業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