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2-15 16:53:25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前三季度中國新登記企業315.9萬戶。也就是說2015年以來,中國平均每月約有30萬個新企業誕生,每天新注冊企業超過1萬家。李克強總理在不久前的撰文中指出,本屆政府并沒有推行量化寬松,也沒有采取競爭性貨幣貶值,而是將很多政策工具組合成兩大經濟增長引擎,一個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另一個是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供給。通過這兩大引擎既可以有效拉動內需,又可以改善民生。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胡健
在2015北京中關村創新創業季開幕式上,觀眾品嘗用智能果蔬機種植的蔬菜 新華社圖
每經記者 胡健
盡管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不算小,但“雙創”熱潮正逐漸成為增長的新引擎。
一份倫敦咨詢公司UHY國際發布的報告稱,自2010年以來,中國初創企業數量每年以將近100%的速度增長,到2014年達到161萬家。這一速度幾乎是排在第二名的英國的兩倍,遠遠高于美國。
“雙創”增長引擎地位強化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前三季度中國新登記企業315.9萬戶。也就是說2015年以來,中國平均每月約有30萬個新企業誕生,每天新注冊企業超過1萬家。
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副巡視員孟憲棠介紹說,今年上半年全國新增企業營運資產達2萬多億元,營收8000多億,對GDP增速的拉動達到了0.4個百分點。
對于市場而言,則無疑填補了空白,從供給端拉動消費和投資。根據11月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正在改變消費習慣、變革消費模式、重塑消費流程,催生跨區跨境、線上線下、體驗分享等多種消費業態興起。
生鮮O2O平臺一米鮮只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就將銷量從0做到了日超300噸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該公司CEO焦岳向記者表示,這主要得益于在果品經銷上的模式創新。一米鮮“以銷定采”的C2B+O2O模式,先在平臺上預銷售,再根據銷售數據進行采購,主攻高校、商圈、社區。
尼爾森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生鮮市場約有2.5萬億元的市場規模,生鮮電商約500億元規模,滲透率約2%。
今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將“雙引擎”明確表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寫入“雙創”是李克強總理在主持報告起草時即已明確的要求。
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司長向東指出,報告提到的2014年經濟增速放緩,但是就業不減反增,城鎮新增就業達到1300多萬,即得益于新引擎釋放的新動力。
李克強在不久前的撰文中指出,本屆政府并沒有推行量化寬松,也沒有采取競爭性貨幣貶值,而是將很多政策工具組合成兩大經濟增長引擎,一個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另一個是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供給。通過這兩大引擎既可以有效拉動內需,又可以改善民生。
“十三五”雙創仍將是熱詞
可以預見的是,在即將到來的“十三五”,“雙創”也仍將成為一個熱詞。
11月17日,李克強總理在主持召開“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時指出,要緊扣調結構、轉方式,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圍繞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均衡發展打造新的增長極,形成綠色低碳的新增長點,實現提質增效、生態良好的發展。
各地也在積極推進雙創工作,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下半年,天津市、區兩級共同出資10億元設立“雙創”發展資金,支持“雙創特區”建設。其具體內容包括設立融資風險補償金,對債權融資風險損失給予70%的補貼。為了激勵企業上市,對在新三板上市的企業分階段給予總額300萬元獎勵,對在主板和創業板上市的企業給予總額500萬元以上獎勵。
天津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管委會主任鄭偉銘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雙創特區”的定位是著力培育和發展領軍企業、研發機構和眾創空間,打造創新型金融、科技服務和科技研發、跨境貿易和電子商務、軟件和信息服務、文化創業和教育培訓、海洋經濟和港口服務六大產業集群。
對于地方而言,推進雙創正成為其他政策紅利的一個載體。鄭偉銘說,“雙創特區”有京津冀協同發展,有自貿區的建設,有“一帶一路”的建設,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也就是五重國家戰略機遇的疊加。
“這五個國家戰略,總不能一個一個分頭落實,我們需要找到一個落實國家發展戰略的具體措施,創新創業‘雙創特區’正是我們落實諸多國家發展戰略當中的一個具體舉措。”鄭偉銘說。
“雙創”還是諸多國家政策有質量落地的保證,在全國推進內貿流通現代化電視電話會議上,李克強批示說,要進一步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發展各類主體參與、線上線下融合的流通新興業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