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5-12-21 15:41:49
12月17日,七喜控股發布公告稱,分眾傳媒的借殼重組方案已獲得證監會通過,這也意味著,分眾傳媒成為首個從美股退市,再登陸A股的上市公司。
遭遇金融危機
公司急轉直下
常在江湖漂,誰能不挨刀,2008年成為分眾傳媒在資本市場上走下坡路的轉折點,這一年,公司頻繁遭受打擊。
年初央視的“3.15”晚會上,曝光了分眾向手機用戶發送垃圾短信的新聞,一時間使分眾傳媒陷入了眾矢之的,還引發公司股價在短短兩日之內下跌了30%。隨后,江南春果斷決定,重組無線廣告業務,導致2008年第二季度公司凈利潤首虧,同年11月份,江南春忍痛砍掉了無線廣告業務,分眾無限獨立上市的計劃也就此夢碎。
屋漏偏逢連夜雨,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分眾傳媒也未能逃過一劫,股價一度陷入最低谷,在資金鏈逐漸吃緊的情況下,公司也不得不尋求外援。
2008年12月22日,新浪宣布收購分眾傳媒旗下主要戶外廣告資產,值得一提的是,戶外廣告資產可以說是分眾傳媒的“錢袋子”,據公開資料顯示,戶外廣告帶來的利潤占分眾傳媒營業收入的52%及整體毛利的73%。
與此同時,江南春要退休的傳言四起,事實上,記者翻閱資料發現,“垃圾短信門”爆發之前,江南春就已經宣布卸任分眾傳媒CEO,退居二線了。彼時,江南春的說法是“退休是我的個人選擇。”
2009年初,分眾傳媒盤中開出4.84美元的新低價,相較于歷史最高價,跌幅約達92.70%,江南春“沒忍住”又重回一線并也開始反思,“當時公司股價跌得太狠,我忍不住了就又回來了,打算繼續帶領公司與新浪整合。公司上市以來,市值從最高80多億美元跌到2009年8億美元至9億美元的時候,也觸動了我去思考。我覺得上市之初,分眾傳媒股價可以迅速走高,是因為我們把握住了機會,創造了廣告主的價值,而當年我們卻本末倒置,把廣告主價值擱在一邊,主要去盯著財務、資本市場的膨脹。所以,我們接下來及時調整了思路,把公司的重心放在創造價值上,而不是在基本市場上的價值。”
同年7月份,江南春也開始為分眾傳媒做減法,主動重組、關停或剝離部分利潤率較低的非核心業務,如LED廣告、部分戶外廣告牌、部分電梯海報廣告網絡等。
“當時情況很惡劣,誰也不知道這場危機會持續多長時間,而眼看分眾就撐不下去了,可以說,兩方合作是傳媒行業在寒冬時節的‘抱團取暖’。”上述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2009年情況有所好轉,國家推出‘四萬億’的救市政策,金融危機的影響也逐漸減弱,所以當時我們認定,新浪收購分眾部分資產的項目也將就此夭折。”
2009年9月24日,新浪與分眾傳媒同時宣布,由于在商務部反壟斷審核中受阻,雙方的合并計劃自動終止。
另一方面,由于中美在文化、習慣、法律等方面存在種種差異,分眾傳媒像大多數中概股一樣,蜜月期過后就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狀況,恐怕更讓江南春頭疼的是,做空機構的“窮追猛打”和美國證監會SEC的“百般刁難”。
2011年11月份,著名的做空機構渾水研究發布報告列出分眾傳媒“四宗罪”。
“在美國市場上,有一些專門針對中概股的做空機構,他們往往會從價值判斷的分歧上來找茬,由于美國大部分投資者和專業機構都不了解中國某些行業模式,對未來盈利模式及擴張空間都存在疑問,在這種環境下做空就非常容易。“荷蘭銀行董事王勇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一旦引發二級市場拋售,公司股價跌到理想價位后,做空者再進來補倉,就可以輕易從中獲利。”
除了做空機構,緊盯著中概股的還有美國證監會。登陸納斯達克以來,分眾傳媒也曾多次遭遇SEC的行政訴訟。而最近的一次,就是今年9月30日,SEC宣布:分眾傳媒及江南春已支付5560萬美元與美國證監會達成和解。
據了解,上述案件涉及到2010年公司收購好耶股權一事。當年3月份,公司以1330萬美元收購好耶38%的股權,4個月后,SilverLake公司為好耶62%的股權開出1.24億美元的高價,與4個月前的估值相差6倍之多。SEC認為,江南春參與了兩次收購,知曉該事且從中獲益。
“你從別人家撤資,人家當然生氣了。”對此,有券商分析師認為,在分眾傳媒已完成私有化,籌劃重回A股的關鍵檔口,美國證監會提出五年前收購案的行政訴訟,不免讓人產生“敲竹杠”的誤解。“因為在這個關鍵時期,分眾傳媒會擔心影響上市節奏,盡快‘交錢了事’是最好的選擇。”
然而,此時的A股市場正風生水起,牛市一波接著一波,尤其是暴風科技連續走出30多個漲停板,更是讓身處“水深火熱”的中概股大佬們眼紅心癢,可以預見的是,近幾年內將有“一大波”中概股回歸。
分眾傳媒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中概股,2012年8月12日,分眾傳媒發布公告稱,公司收到董事長江南春、聯合凱雷集團、鼎暉投資等五家投資機構聯合提出的私有化要約,收購總金額近35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私有化過程中,江南春還簽訂了一系列對賭協議,賭注之大令人咋舌。據私有化協議約定,如果分眾傳媒在私有化完成后的四年內(2016年)仍未重新上市,公司75%以上的利潤將全部落入收購主體GGH的口袋;同時,私有化完成后,江南春還承接了約15億美元的債務,還款期限約為4年至5年之間。這也意味著,公司將于2017年開始面臨償還巨額債務的壓力。
顯然,留給江南春的時間并不多,對于上市心切的分眾傳媒來說,借殼成為當時的最佳選擇。
八成收入
來源于樓宇媒體
另一方面,公司市值不斷飆升的背后,卻是互聯網大潮沖擊下媒體行業掩不住的危機重重,江南春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在這個不斷被顛覆的時代,幾乎所有傳統行業都受到了移動互聯的沖擊,分眾也不例外。
此外,在重組預案中,分眾傳媒與七喜控股簽署的對賭協議更像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根據協議規定:分眾傳媒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度實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分別不低于29.57億元,34.2億元和39.2億元。
那么,問題來了,未來三年內,分眾傳媒能否能實現承諾的凈利潤呢?
根據分眾傳媒披露的財報來看顯然不成問題:公司于2012年、2013年及2014年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分別為13億元、20.7億元及24.17億元,今年1月份-9月份,公司已經實現凈利潤24.81億元。
但是,只得注意的是,分眾傳媒營收來源過于單一,樓宇媒體的凈利潤貢獻率占公司凈利潤總額比例均超過80%以上,也就是說,樓宇媒體的行業環境直接決定分眾傳媒的公司業績。
雖然碎片化時間曾給分眾傳媒帶來過巨大成功,不過在移動互聯網快速增長的情況下,目前碎片化的時間常常被手機占用,“低頭族”正在侵蝕廣告時間,以前填補了無聊時間的液晶屏,已經逐漸的失去吸引力。
近日,《證券日報》記者實地走訪了北京朝陽區多家商住小區,一位保安人員告訴記者,“一直以來,都有專人定期更換電梯里的海報,以往是半個月換一次,而今年下半年以來,可以明顯感覺到更換頻率減少了。”
也有不愿具名的物業人員表示,自從電梯里換上了LED屏幕,看的人更少了,“電梯上下動晃動的時候,屏幕也在動,有時候會產生眩暈的感覺,雖然經常舉辦掃碼、搖一搖等促銷活動,不過也很少有人參加,尤其大家等電梯時,大多都在玩手機,電梯前的廣告位幾乎成了擺設。
也有券商分析師告訴記者,近年來樓宇LED市場飽和度較高,增長空間已經十分有限,中國的展示廣告市場正在成熟飽和,尤其是一線城市的廣告屏幕已過了高增長期,如果沒有創新東西出來,分眾傳媒未來業績難有奇跡出現。
對此,江南春卻很有信心“2011年,我們就開始研究如何應對移動互聯網了,未來分眾計劃經歷三個過程,從賣廣告過渡到O2O服務,最終落足于做好金融服務。從移動互聯網的時間表來看,我們每年都要求所有既有的產品線作出一個改變,今年,我們不僅在賣場結合了‘搖一搖’,觀眾買了產品后還可以掃一掃小票拿積分;同時,我們還在影院推出UMAX廣告,屆時影院三面都可以放廣告;明年,O2O服務將是重點推進。”
另一方面,從分眾傳媒披露的財報來看,分眾傳媒的樓宇業務收入仍保持高速增長,今年1月份至9月份,公司樓宇視頻媒體業務實現收入27.23億元,同比增長10%以上,分眾傳媒認為,穩步增長得益于互動式營銷的帶動。
不過,公司大客戶也由汽車、日用產品等傳統行業,逐漸變成了如餓了么、愛洗車、淘寶等電商公司。不置可否的是,互聯網的爆發為樓宇廣告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然而,當浪潮退去,對于自帶營銷光環的互聯網企業來說,分眾傳媒的吸引力會是什么?
中概股們請別喊冤
評論
近日,筆者調查廣告受眾群體定位時,一位美國投資者講述了他的困惑,”當我第一次聽說分眾傳媒時,一萬只羊駝在心中奔騰而過,電梯里居然可以裝電視,這是什么鬼,難道這不是一家高速公路廣告牌的設計商嗎?”
可以想象得到,當初分眾傳媒登陸納斯達克時,美國投資者心中滿腔地郁悶,因為他們無法理解,什么叫作樓宇廣告。一方面,美國住宅偏獨立分散化,高層住宅密度遠不及中國;另一方面,美國人認為商務辦公樓屬于公共空間,應該配備指定的通知欄,而這一區域通常都貼滿了廣告,不過并不收費。
此外,樓宇廣告的最大賣點——“被動傳播”,即受眾在生活中無意識地“被”廣告,一直以來都是分眾傳媒最大的”搖錢樹“。但是,這一行為在美國人的思維體系里顯然無法理解。
事實上,二級市場的投資行為的本質是一種認可,無論是對公司業績,未來市場,還是對背后股東,國家導向,都代表對公司的一種信任。很難想象,主營業務都讓投資者感覺匪夷所思的公司,會有什么市場。
更重要的是,理解是文化的基石,由于中美文化差異,導致一大批中概股被嚴重低估。
因此,筆者只想說:中概股們,請別喊冤!
雖然包括分眾傳媒、世紀佳緣、博納影業在內一大批中概股仍是滿腹委屈,但回頭再看,公司赴美上市前做盡調時,這些情況是可以預見的,例如:戶外廣告是東南亞特色,美國人不在電梯里做廣告;征婚網站是中國特色,美國人也沒有“剩女”的概念;中國電影在美國影院排片率很低,美國人都沒看過(或者沒看懂)中國制作的電影,怎么可能了解中國影視公司。
況且,不被認同也僅僅反映在二級市場,另一方面,中概股也借助納斯達克的平臺迅速成長起來。以分眾傳媒為例,最初市場占有率并不如聚眾,但由于董事長江南春眼光獨到,早一步赴美上市,才可以成功收購,幾近壟斷戶外媒體行業。
筆者認為,中概股之所以覺得被低估,是因為有了比較。
2015年上半年,A股市場上”妖股“頻現,盡顯”瘋牛“本色,令大洋彼岸原本自我感覺良好的中概股眼紅心癢,尤其是暴風科技連續30多個漲停板后,中概股身后的大佬們也終于坐不住了,紛紛費勁拆解當初同樣費盡心思搭建的VIE結構,哭著喊著要回歸國內市場。
編輯:李語涵 審核:劉小英 終審:靳水平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