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5-12-25 09:04:22
2015年,中國能源行業艱難前行,能源結構調整不斷深入,能源改革頻現曙光,石油、煤炭等細分行業正在經歷轉型的陣痛。
油氣改革頻頻“動刀”全產業鏈引入民資進行時
電改和油氣改革是能源改革的兩塊硬骨頭,之所以“難啃”,是因為這兩個行業壟斷已久,一旦動刀,牽涉的利益面格外廣泛,一直以來,都是雷聲大雨點小。但今年以來,不光是新電改開始撬動行業格局,油氣改革更是步步推進,正在逐漸打破壟斷之門。
據了解,新一輪油氣總體改革的思路涉及石油天然氣上中下游各領域的市場準入和價格放開,其中核心是上游放開和管網分離。
12月1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施子海表示,石油天然氣等重點行業改革方案已上報國務院。
油氣改革的進程在不斷加速,油氣改革方案的出臺已進入倒計時。
方正證券分析師馬寶玲告訴《證券日報》記者,油氣改革重點和路徑是“四放開”:放開競爭性環節氣價,向社會資本放開上游勘探開發業務,放開管網的第三方準入,積極放開原油進口權。
作為壟斷程度最深的油氣行業,油氣改革的過程就是不斷引入民資打破壟斷。而油氣上游領域更是壟斷程度最高的一個環節,上游的高度壟斷制約了油氣改革的實際效果。因此,不管是油氣上游,還是中游管網都將是引入民資的重點領域。
實際上,今年7月份,為促進油氣上游投資主體多元化,新疆6個石油天然氣區塊將公開對外招標。此舉標志著以新疆為試點的油氣資源上游領域改革拉開序幕。
在業內看來,常規油氣區塊通過引入民營及社會資本進入上游油氣開采領域,一方面可以緩解上游油氣開采資本開支壓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生產效率,促進油氣產量提升。
同時,油氣管網的剝離是此輪油氣改革的重頭戲。《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據接近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相關人士透露,在國家近期將要發布的“十三五”規劃中,天然氣長輸管網將剝離出來,成立獨立的管輸公司由國家監管。
12月24日晚間,中石油發布公告稱,公司將以全資子公司中油管道作為平臺公司,整合旗下東部管道、管道聯合及西北聯合三家公司,旨在建立統一的管道資產管理運營及投融資平臺。交易后中油管道注冊資本將由5000萬元增加至800億元,其中中國石油(8.480,-0.06,-0.70%)對其持股比例為72.26。
中國石油表示,通過此次整合,公司能夠理順各個管道運營公司之間的股權關系,建立統一的管道資產管理運營及投融資平臺,從而進一步提升管理效率,節約運營成本,并為統籌規劃實施未來管道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有利于提升管道資產整體價值。
如此來看,中石油是在為管網改革做準備。
實際上,此前,中石油總裁汪東進也透露,油氣管網分離改革,符合油氣體制行業改革的大方向,也是重點內容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發改委發布通知稱,決定自2015年11月20日起降低非居民用天然氣門站價格,下調幅度在0.7元/立方米,此次下調是年內繼4月1日存增量氣并軌后的二次下調。此次價格調整方案有兩個亮點,一是明確非居民用氣應加快進入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由供需雙方自行形成具體交易價格;二是將非居民用氣由最高門站價格管理改為基準門站價格管理,從固定價格改為浮動價格調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向市場化邁進了一步。
除了天然氣市場化改革再進一步,成品油價格改革也正在朝著市場化邁進。
今年10月份,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到2017年,競爭性領域和環節價格基本放開,并擇機放開成品油價格”。
這被市場解讀為2017年即要放開成品油價格,也正是這樣,今年的油品市場動作頻頻。原油市場相繼開放地煉的原油進口權和原油進口使用權,截至目前,已有多家地方煉廠獲得進口原油使用權和原油進口權。
此外,日前,成品油出口權日前也向民企放開。中化泉州煉廠獲得成品油出口配額,成為除三桶油以外首家獲得成品油出口配額的煉廠。我國將從明年開始允許獨立的煉油公司出口成品油,這意味著地方煉廠成品油出口的大門有望打開。
業內認為,這些措施都是在為成品油價格市場化創造時間和空間。
需要一提的是,12月15日,發改委一紙文件宣布取消本次成品油價格下調,給出的理由是油價過低不利于環保。
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由于前期對低油價形勢預估嚴重不足,現行定價機制的缺陷在石油熊市中逐漸暴露,國家發改委及商務部等部門近期都在密集調研和搜集成品油價改意見,新機制正在醞釀,40美元的油價是現行機制失效的底線。
安迅思分析師張葉青表示,成品油價格改革的最終方向是市場化,而供大于求+低油價的市場環境為價格放開提供了絕佳機遇。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