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6-02-16 20:26:32
如果還“爆買”動輒數萬元的奢侈品、上千元的智能馬桶蓋、電飯煲等高端耐用品,那就out了。這個春節,兒童感冒藥、衛生巾、絲襪、安全套、指甲鉗、保溫杯、電動牙刷、鋼筆等一大批低價日用品紛紛登上“熱賣品榜單”。
讓消費者“回流”除了減稅更需供給側改革
上海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盧漢龍表示,從海外“爆買清單”,我們看到的是被壓抑的消費需求,以及消費者對國貨的信心不足。
一位浙江玩具出口商人說,即便同是“中國制造”,產品質量也可能相差迥異,因為大多數出口商品的檢驗標準都比國內嚴格。“例如,兒童用蠟筆出口的產品雖然可能不如國內商店賣的顏色那么靚麗,但是材料無毒,孩子不小心吃下去也不會有問題。但國內產品則大多加了各種添加劑,顏色漂亮但安全性不足。”
專家認為,讓消費者“回流”國內市場,需要從供給側方面下功夫。
一方面,國內產能過剩但有效供給不足,難以應對正在升級的消費市場。例如,與日、德文具遭“瘋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目前,我國普通文具依然產能過剩、積壓嚴重。盡管部分文具行業領先企業開始將制造優勢與創意價值進行整合,但在制造技術、工藝設計、產品開發等方面與國外產品依然有不小的差距。
另一方面,高企的國內價格也抑制了消費者的購買欲。上海一家專門做家庭輕紡織品出口的企業負責人說,“外貿生意只是單純的商業契約行為,行政成本低,一筆一筆清清楚楚,好做很多。相比之下,國內零售環節復雜,除了稅之外還包括渠道、房租等運營成本,廠家追求的毛利率等。重重關卡之下,價格自然降不下來。”
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周婷認為,加強消費領域供給側改革,應提升品質監管和技術水平,同時盡可能減免企業稅費,降低終端售價。
浙江省義烏市圣誕用品行業協會秘書長陳金林表示,傳統的“中國制造”不能再僅僅依靠低廉的價格取勝,而需要轉向重視知識產權、創新設計和品牌建設。例如,海關數據顯示,我國圣誕訂單年出口額已多年超過70億美元,成為世界最大的圣誕用品制造地。但風光的數據背后,仿冒與同質化傾向嚴重,品牌缺乏競爭力。“一件出口報價2美元的圣誕服飾,到了美國亞馬遜卻要買20多美元,沒有品牌就沒有議價能力。”
“中國游客海外‘購物清單’透露出消費者追求更高生活品質的要求,凸顯供給側改革的迫切性和‘路線圖’。”交通銀行研究中心高級宏觀研究員劉學智表示。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