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2016-03-29 09:37:17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落實帶薪休假制度,加強旅游交通、景區景點、自駕車營地等設施建設,規范旅游市場秩序,迎接正在興起的大眾旅游時代。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落實帶薪休假制度,加強旅游交通、景區景點、自駕車營地等設施建設,規范旅游市場秩序,迎接正在興起的大眾旅游時代。
大眾旅游可以從消費、創業、投資等方面的大眾化來理解;要從“景點旅游”轉向“全域旅游”,以滿足游客更高的要求;落實帶薪休假,勞動者要敢于維權,輿論和執法也要跟上;要理順監管機制,維護游客權益;要完善服務標準,提升旅游體驗。
當前社會大眾的旅游需求,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實現“大眾旅游”,還需在哪些方面發力?就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多位專家。
從景點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轉變
中國旅游智庫秘書長石培華說,大眾旅游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理解。
首先,是旅游消費的大眾化、常態化。旅游已成為群眾常態化的重要生活方式,去年國內旅游突破40億人次,出境旅游1.2億人次,國內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境內外旅游消費均列世界第一。
其次,是旅游就業和創業的大眾化。旅游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的占比已超過10%,旅游業已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最活躍的領域之一。“互聯網+”“旅游+”相互結合、滲透,影響廣泛。與此同時,對旅游市場、旅游產品、旅游話題等的關注,也在普及化。例如文明旅游,已成為反映大眾文明素質的熱點社會話題。
此外,還有旅游投資的大眾化。各類大型企業集團紛紛進軍旅游業,民營經濟已經成為現代旅游發展的主體。
規模擴大的同時,旅游消費還在朝著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的方向升級。
“相比跟團游,我更愿意選擇自由行。”北京市朝陽區某事業單位員工王穎是一位旅游達人,隨著出游經歷越來越多,她對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前不久,她和小伙伴全程自助辦簽證、訂機票、訂酒店、選景點,順利完成了歐洲三國十日游,“自由自在,感覺很不錯”。
需求的升級,對旅游業的供給側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國家旅游局提出了發展“全域旅游”的概念。
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認為,過去我們發展旅游,主要是建景點、景區、飯店、賓館,這種發展方式實際上是一種“景點旅游”模式。進入大眾旅游時代,景點旅游模式已不能滿足旅游發展的需要。旅游業必須要從景點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轉變。
李金早舉例說,過去居民建房子,很少考慮到旅游景觀的需要;搞景區開發,也很少考慮到當地居民的需求。再如,在景點旅游模式下,水利建設只是考慮防洪、排澇、抗旱,基本上不會顧及旅游用途與需求。在景點旅游的模式下,封閉的景點景區建設、經營,與社會是割裂的、孤立的,有時甚至是沖突的,造成景點景區內外形同“兩重天”。
李金早表示,全域旅游就是要改變這種格局,將一個區域整體作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來建設、運作。要實現景點景區內外一體化,做到處處是旅游環境、人人是旅游形象。
帶薪休假落實不到位,不少人想旅游卻“有錢沒閑”
“想去旅游,有錢卻沒閑。”上海市楊浦區某企業員工張卓,去年幾次嘗試利用帶薪休假去旅游,卻始終沒能成行。
第一次嘗試是在3月份,他安排了全家去海南,機票都訂好了,卻因為公司安排的臨時任務取消了休假。一耽擱就到了8月份。張卓又安排全家去內蒙古。出行前一周,他再次被告知,需要暫緩休假。
第三次在12月底,沒等他提出休假要求,公司就提前給員工打了“預防針”:年底太忙,想休假的等明年!后來他詢問一位資深同事才知道,公司雖然表面不反對休假,但其實并不鼓勵帶薪休假,即便員工主動提出,也會找各種理由讓員工不能順利休假。
張卓的遭遇并不是個案。由于帶薪休假落實不到位,不少人想要旅游,卻面臨“有錢沒閑”的尷尬。
帶薪休假制度落實不到位,還帶來一系列問題,比如正常的帶薪休假出游時間被擠占,導致人們集中在每年的“五一”“十一”等假期出行,給旅游市場帶來較大的客流壓力。
“時間瓶頸,是旅游發展必須破解的問題。”石培華認為,優化時間供給、破解時間瓶頸、推進帶薪休假,這既能有效擴大消費,也有助于緩解旅游消費集中帶來的種種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建議,企業方面應該認識到,就業市場供需關系遲早將發生改變,帶薪休假可以成為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勞動者方面,也應加強維權意識。
勞動者通過法律主張自身權益,前提是社會輿論和法律環境的支持。一方面,執法者應加大執法力度,維護法律嚴肅性;另一方面,社會輿論也應鼓勵勞動者這樣做。“北京等地對帶薪休假落實情況實施監察,是個很好的開端。相關的執法部門應繼續加大監察力度。”劉俊海說。
不能只顧提高門票價格,不管提升服務
天價蝦、天價魚、黑導游、假機票、信息泄露……這些困擾游客的糟心事,反映出我國的旅游市場秩序還有待進一步規范。
石培華認為,旅游市場秩序是大眾最關心的問題,也是發展中的最大痛點。《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規范旅游市場秩序”,是對旅游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良好秩序是市場發展的基礎,失序則可能帶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以“北京一日游”為例,線路含糊、強制購物的“黑車一日游”屢禁不止,連累國旅總社、中青旅等旅行社相繼退出了“北京一日游”市場。
“出門在外,怕被宰,更怕被宰了沒人管。”王穎說,“對旅游市場的監管必須做到位,在游客合法權益被侵犯時,要給游客撐腰。”
專家認為,加強旅游市場監管、整治旅游市場秩序,首先需要理順監管機制。旅游市場是一個綜合性市場,涉及面非常廣。從“吃、住、行、游、購、娛”這旅游六要素來看,只有把每個環節都做好,才能讓整個旅游產業保持健康。
在旅游投訴平臺建設方面,應該朝著更加統一、便捷、及時、有效的方向努力。目前,國家旅游局已經建立12301國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務平臺,承擔一部分咨詢和投訴服務。將來,平臺可以朝著手機端發展,及時回應并幫助解決游客遭遇的各種難題。
有專家還指出,目前旅行社、導游、旅游飯店等行業的標準還不夠完善。在一些景區,由于服務標準缺失,出現了“只顧提高門票價格,不管提升服務”的趨勢。這樣的旅游體驗,肯定不能讓游客滿意。對此,應進一步完善服務標準,引導旅游行業把更多精力轉到提升旅游體驗上來。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