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6-04-01 13:39:41
一個是生產出日本第一臺洗衣機的電子巨頭東芝公司,一個是在液晶面板領域享譽全球的夏普公司。近期,這兩家日本公司再次走進公眾視野,卻并非因為取得了劃時代意義的成就,而是因業績不佳,陷入或被迫出售子公司業務,或遭遇收購部分股權的窘境。
新華社東京3月31日專電 財經觀察:日本老牌家電企業從引領時代到陷入困境
東芝公司30日宣布將其白色家電業務出售給中國家電廠商美的集團。而就在同一天,鴻海集團宣布將收購夏普部分股權。從引領時代到陷入困境,不過幾十年時間,東芝被迫出讓了企業引以為傲的白色家電業務,而夏普則成為“首個歸入外企的日本電子巨頭”。日本的老牌家電生產商緣何相繼陷入這樣的困境?
從根本原因來看,日本家電領域巨頭因缺乏大膽變革創新的勇氣紛紛走向衰落。這些曾占據亞洲家電市場半壁江山的日本家電企業都在以主動撤離或被迫轉讓的方式離開消費者。
近年來,松下、索尼、日立等日本家電領域的標桿企業相繼深陷經營困境。保守的市場決策是日本家電業逐步沒落的關鍵因素。在產品和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的今天,固守自有領域、不愿改變現狀的日本企業在將老本吃盡后,才幡然覺醒,認識到時代已發生改變。但因為覺悟太晚,很難在消費市場與后起之秀相抗衡。
以東芝為例,中國和韓國品牌在家電領域迅速崛起后,日本企業在亞洲家電市場的份額被中韓企業大量擠占,曾經處于領先地位的電視機、洗衣機、個人電腦等板塊的優勢地位逐步下滑,但東芝卻仍遲遲沒有做出業務剝離的決定。
繁冗的業務結構使得企業運營成本增加,不斷收窄的市場占有率卻讓企業利潤快速縮水,最終引發東芝利用會計作假捏造虛假盈利的不道德事件,令企業信譽受到極大損傷,不僅稅前利潤被大幅度下調,而且還被日本證券交易監督委員會處以巨額罰款,被迫出讓主營業務,進行業務重組。
其實東芝的衰落并非個案。索尼公司和松下公司也因缺乏快速決策在近幾年面臨巨額虧損。其中索尼在是否要投資平板電視問題上長期猶豫不決,松下則是在巨大市場壓力下才被迫轉入液晶電視業務。這種不愿變革的“封閉思想”阻礙了日本家電企業實現再次飛躍。
另一方面,長期占據市場領頭羊位置的日本家電企業或多或少存在輕視對手的思想,缺乏危機意識。可以說,日本老牌家電巨頭未能及時正視中國和韓國家電企業不斷崛起的現狀,一味沉浸于王者地位,從而在爭奪消費者的競爭中逐步落入下風。
不僅如此,部分日本企業缺乏企業道德,也是造成如今幾近潰敗局面的因素。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網刊文指出,此前憑借液晶面板構建一個時代的夏普之所以被逼入困境,除了大型投資失敗和管理層“無所作為”等原因外,與“企業道德缺失”也有很大關系。
文章舉例說,由于日本引進的家電環保積分制度令液晶電視變得極為暢銷,在索尼和東芝與夏普簽署采購液晶面板合同后,夏普在優先向自身企業供貨的同時,還限制對索尼和東芝的供貨。夏普這種只重視眼前利益的做法遭到批評。在環保積分帶來的特殊需求消失后,夏普也陷入困境,最終只得仰仗鴻海集團出資才免于破產。
不過,分析人士指出,盡管目前日本家電企業出現衰敗跡象,但仍擁有先進技術等核心競爭力。日本企業對于技術和質量的極致追求還是值得外國企業學習。此外,應該注意到的是,部分日本家電企業并非被迫離開終端消費市場競爭,而是選擇主動抽身,轉型至需要更高技術門檻且競爭并不激烈的商用市場,尋求商業形態的轉變。日本一些老牌家電企業仍將是市場的有力競爭者。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