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6-17 09:49:09
昨日(6月16日),在電影節“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院長及首席教授媒體見面會”上,陳凱歌談到了對如今電影產業中教育方面的一些看法,并呼吁電影行業傳統的高考模式能否做一些改變。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牟璇
在中國百年電影史上,《霸王別姬》絕對是稱得上精品的好電影,而張國榮所扮演的程蝶衣也是人物塑造最成功的角色之一。在這背后,當然都離不開陳凱歌導演的精心打磨。近幾年,盡管在大銀幕上的作品不算多,但陳凱歌仍然活躍在中國電影產業,除了導演身份以外,他還擔任著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的院長。在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他也努力以自己從業多年的親身經歷,向更多熱愛電影的學生們傳遞心得。
昨日(6月16日),在電影節“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院長及首席教授媒體見面會”上,陳凱歌談到了對如今電影產業中教育方面的一些看法,并呼吁電影行業傳統的高考模式能否做一些改變,只有具備一定社會經驗和精神感受的人,才有可能被培養為一名合格的導演;而談到拍電影時,他提到電影就是需要真性情,“你愿意將真性情放在電影里,才可能拍出好電影。”
電影教學不宜過早做細分
無論是去年中國電影票房超過440億元的驚人增長,還是今年賀歲檔超越北美票房,都顯示出中國電影市場正呈現出巨大的活力,正處在飛速發展中。不過,人才短缺也就此成為最突出的問題。
此前演員、導演徐崢曾講到:“戲劇學院、電影學院的好多老師,這些年一直都沒有變過,他們從來沒有拍過電影,都不知道現場是怎樣的,他教出來的學生能適應現在我們拍攝的要求嗎?”
對此陳凱歌跟徐崢有著同樣的認識。他說:“經驗告訴我們,從一所學校進入另外一所學校,這樣的路徑對于培養出一位好的電影導演,基本上是行不通的。年輕人應該具有一定的社會經驗和精神感受之后,才有可能成為合格的電影導演。比如田壯壯老師說過,從本科畢業的學生要想考他的研究生,必須要3年以后,要經過社會上的一番歷練后再回頭。”
對于提前選擇學習什么專業,陳凱歌認為也是需要改變的。“學生進了學校之后,他已經是某系的一名學生了,他是導演系的因此他將來應該做導演,是美術系的將來應該做美術師。這是不符合規律的。可能要在一年、兩年甚至三年后,同學們才能更清楚地判斷自己適合什么行業。”
陳凱歌說,他想從上海電影學院的教學開始,打破這樣一個既定的模式:使在社會上可能沒機會通過高考進入電影學院的年輕人,以另外的途徑進入上海電影學院。
電影就是需要真性情
另一方面,作為一位從業多年的電影人,陳凱歌非常希望每一位電影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有自己對作品不同的理解。他認為,個性對于整個產業、對于電影教育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上個世紀90年代,在好萊塢影片進入中國市場后,可以看到出現了一個很大的學習熱潮,學好萊塢講故事的方式。“這是一個特別重要也是必經的過程。”陳凱歌說道,“但是中國電影不可能永遠處在模仿和重復的階段,中國電影要逐漸找到一條能與自己優美傳統和文化銜接的方式。”
陳凱歌提到,例如看法國電影,就很清楚這不是美國人拍的,英國電影也是,電影創作在本質上是非常講個性的。“我們要尋找自己電影的個性在哪里,我也感覺到電影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幫助學生發現和培育只屬于他們自身的個性,這是特別重要的事。”
與此同時,陳凱歌對電影也有著自己的感悟。他說,電影是假的,但細節是真的,只有具備細節的電影才有可能成功。電影就是通過細節的真實所創造出來的世界,是大于真實本身的。
在陳凱歌的世界里,電影人就是送信人,這個信是送達給觀眾的,在這個信里面,包含著你自己相信的一切,都在這里面——這席話讓在場很多電影人、電影學院學生都獲益匪淺。
陳凱歌還以自身的故事講述了他認為拍好電影最重要的要素。“我小時候比較斯文,一般打架跟我沒有什么關系,但我對好勇斗狠的同學特別仰慕。40多歲的時候我居然跟人打了一架,原因是因為有人欺負一個小戰士,我一沖動跟人打起來了,一個人打六個人,這結果可想而知,我被人家打得頭破血流。但是這一天是我這一輩子里特別痛快的一天,因為我終于克服了我內心深處的恐懼,可以匹夫見辱、拔劍而起了。”
“我想說的是,電影說到底就是真性情,你愿意把你的真性情放到電影里面,才能拍好,我這是離題萬里,意義深刻。”陳凱歌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