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報 2017-03-20 11:55:33
“你好,我是××保險公司的,請問考慮為寶寶買一份保險嗎?”王女士坦言“一般不聽完就會選擇掛斷”。從2007年電銷正式啟動以來,這個曾經是壽險業急先鋒的營銷渠道,在步入第十個年頭時,其真的即將被取代嗎?
電銷市場的停滯狀態并不是被網絡銷售取代了,歸根結底還是產品設計過于簡單。隨著壽險產品復雜程度的提高,電銷專員靠打電話根本難以解釋清楚,需要直銷人員面對面溝通。
“你好,我是××保險公司的,請問考慮為寶寶買一份保險嗎?”3月17日,白領王女士告訴記者,自從其誕下孩子后,時不時就會接到保險公司的各類推銷電話。
王女士坦言,對于電銷模式的信任度較低,更喜歡面對面交流,“一般不聽完就會選擇掛斷”。
有業內人士指出,作為一種遠程銷售模式,品牌公信力對銷售成敗影響較大,電銷專員的營銷成功率變得越來越難。同時,電銷還存在一些頑疾。比如,銷售人員存在夸大產品責任的現象。
那么,從2007年電銷正式啟動以來,這個曾經是壽險業急先鋒的營銷渠道,在步入第十個年頭時,會不會因為其他渠道的崛起而進入沒落期呢?
寡頭格局愈演愈烈
《國際金融報》記者梳理發現,2014年似乎是壽險電銷的一個分水嶺。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4年,開展電銷業務的壽險公司數量呈階梯式增長趨勢,在2014年達到峰值后逐年下滑。
根據保險業協會3月13日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2016年,我國壽險電銷行業實現規模保費165億元,較2015年增長16%。但對比往年數據來看,2016年壽險電銷規模保費增速有所放緩。公開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5年,規模保費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0%。
更為突出的特征是,壽險電銷行業寡頭格局呈現愈演愈烈之勢。
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市場集中化程度較高,在經營電銷業務的32家人身險公司中,前5家公司占據了市場76%的份額,其中僅平安一家公司就占據了42%的市場份額。
近三年來,平安人壽、泰康人壽、招商信諾、大都會人壽以及陽光人壽,這五家公司一直處于電銷市場領先地位,壽險電銷保費規模均在10億元以上。
在分析人士看來,大公司之所以不放棄電銷,主要還在于電銷的成本較低。一般來講,職場成本、經營成本、運營成本以及人力成本是電銷的主要成本,這四項綜合起來,每萬元保費的銷售費用要低于傳統渠道。
中小公司忙轉型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表示,預估在未來幾年,保費規模占比較少的中小公司將逐步退出電銷市場。
有跡象顯示,一些公司已經在調整電銷產品結構。2016年,人壽保險一家獨大的格局被打破,2015年還在行業中排名第三的意外險在去年躍居主力,壽險電銷產品結構逐漸發展為人壽保險、意外險以及健康險三分天下的局面。
報告顯示,2016年中意外險以61億元的規模保費替代人壽保險成為電銷渠道的主力險種,占電銷渠道總保費的37%。人壽保險全年實現保費56億元,落后意外險成為第二大險種。健康險實現保費39億元,較上年增長77%。此外,年金保險實現保費近9億元,占電銷渠道總保費的5%。
同時,還有中小險企在果斷嘗試向其他渠道轉型。華泰保險相關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電銷已不是華泰的戰略主渠道。以財險為例,華泰的主要營銷渠道是專屬代理人、經紀人以及互聯網保險。”
記者也在華泰人壽保險官網看到,其營銷渠道主要是個險營銷、銀保、團體保險、直銷業務和網銷產品。華泰方面進一步表示,“可以肯定的是,近年來持續推動戰略轉型升級,我們公司正在向差異化發展轉型,充分發揮差異化競爭能力,深耕目標,細分市場。”
受“直銷+代理人”沖擊
記者注意到,之所以2014年成為壽險電銷分水嶺,或許還與政策有關。
2013年5月,中國保監會出臺了《人身保險電話銷售業務管理辦法》之后,電銷禁播平臺逐漸在各地啟用,保險電銷也開始了變革與轉型的探索。
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教授庹國柱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保險行業電銷盈利模式與個險相似,電銷的優勢在于更高的費差收益及盈利期提前,但是后期隨著日趨嚴格的電銷監管,其客戶數據拓展空間變得越來越有限。
電銷專員也是決定電銷是否興衰的關鍵因素。一位銷售人員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此前的電銷專員有優厚的底薪,雖然與業績掛鉤的傭金率遠低于個險代理人,但是可以享受一些訓練津貼,加上獎金、海外旅游獎勵以及員工健康檢查等福利,很多人也愿意做。
從壽險電銷行業從業人員數量來看,其增速呈現放緩現象。2016年末,壽險電銷行業銷售人力達7.6萬人,雖較年初增長7%。而據2015年數據顯示,2015年末,壽險電銷行業銷售人力達6.9萬人,較年初增長11%。
同時,電銷業務人均產能有所下滑。2016年,行業整體月人均產能為1.62萬元,較2015年下滑14%。在開展電銷業務的公司中,月人均產能在1萬至2萬元的公司最多,占比近37%;月人均產能在2萬至3萬元的有9家,占比28%;此外,月人均產能在1萬元以下的公司有7家,占比22%;月人均產能在3萬元以上的有4家,占比13%。
庹國柱認為,電銷業務受沖擊,與各大公司建立了直銷機構以及保險代理人數量猛增有關。保險公司正式員工的直銷和保險經紀機構等中介渠道營銷,已經遠遠超過了電銷人員。從未來保險營銷發展走勢看,保險中介有明顯優勢。
據悉,去年8月保監會下發《關于保險中介從業人員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后,保險銷售、保險經紀從業人員資格核準審批事項被取消,保險代理人數量開始猛增。
產品設計是關鍵
當然,電銷還存在一些頑疾,比如,銷售人員存在夸大產品責任的現象。也有些銷售人員以產品收益誤導客戶,且壽險電銷的部分產品為分紅險產品,容易引發投訴或退保。這些都為電銷市場的正常發展增添了阻力。
分析人士指出,作為一種遠程銷售模式,品牌公信力對銷售成敗影響較大,電銷專員的營銷成功率變得越來越難。
在被問及“電銷是否會被當作雞肋丟棄”時,庹國柱稱,“財險方面,此前電銷還有15%折扣的優勢,但在商車費改后,電銷明顯失去了優勢,各家都保持一致,一些企業的電銷還出現了負增長,分化形勢日趨嚴峻。在壽險方面,雖然規模保費在增長,但是個別公司開始退出電銷,關鍵還是電銷的產品設計跟不上。”
庹國柱強調,電銷市場的停滯狀態并不是被網絡銷售取代了,歸根結底還是產品設計過于簡單。電銷產品基本都是保費低、銷售成本較低、簡單易懂的保險產品。“而隨著壽險產品復雜程度的提高,電銷的優勢就很難發揮。電銷專員靠打電話根本難以解釋清楚,需要直銷人員進行面對面溝通”。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