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8-26 10:24:56
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以及中國勞動者工資水平的不斷上漲,有人認為,像越南、孟加拉這樣工資水平更低的國家有可能從中國這里接過“世界工廠”的稱號。不過事在人為,面對勞動年齡人口(16-59歲)將在未來不斷減少的趨勢,中國也有自己的“秘密武器”。
每經編輯|謝金池
8月23日,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開幕,全世界人工智能領域將目光聚焦在中國。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注意到,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占全球三分之一,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機器人制造大國。
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勢頭如此迅猛,讓紐約時報等外媒驚呼:一場機器人革命正在中國誕生!
8月23日,2017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開幕。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大會主題發言中介紹,近五年中國機器人產業規模增速基本保持在20%以上,成為全球機器人產業規模穩定增長的重要力量。
尤其在工業機器人領域,今年上半年生產5.9萬臺(同比增長52%),中國將連續五年成為全球第一大應用市場,占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比例將近1/3。
辛國斌表示,中國在人工智能機器人方面與全球基本處在同一個起跑線,特別是在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領域,已部分接近和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杭州福特汽車工廠使用的機器人手臂(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據彭博社統計,2016年我國機器人產業規模首次突破50億美元,預計2017年將達到62.8億美元。
辛國斌表示,有關方面將繼續按照《中國制造2025》、《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明確要求,統籌產業發展,推動在重大標志性產品、關鍵零部件等方面取得突破。
而在今年四月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咨詢公司IDC預計,到2020年中國在機器人研發領域的投入將接近600億美元,真正深度參與工業生產智能化。
今年4月,國際著名咨詢公司麥肯錫發布了一份名為《人工智能:在中國的應用前景》的報告。
麥肯錫認為,中國的智能機器人發展可以彌補未來“人口紅利”消失后的勞動力短板,使中國經濟繼續保持目前的高速增長。
根據麥肯錫的模型測算,如果生產力保持現有水平不再增加,那到了2050年,中國可能會出現大約700萬人的勞動力缺口。
2012年,中國第一次出現適齡勞動(16-59歲)人口減少的情況,意味著中國的“人口紅利”接近拐點。
麥肯錫預計,到2050年中國的適齡勞動人口將比現在減少23%,如果中國現有的經濟增長繼續維持下去,還需要700萬人的勞動大軍。
麥肯錫香港合伙人Joe Ngai表示:
“世界進入老齡化時代,過去的經濟增長源泉有一半左右會因人口紅利的消失而蒸發。
中國這幾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中國對智能機器人的研發投入也最多。”
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估算,中國在去年的機器人出貨量上漲27%,創出9萬臺左右的新高,接近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2019年將接近翻一番到16萬臺。
彭博智庫的研究顯示,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安裝使用的數量在最近五年連續增加。
機器人的大量應用,可以解放人類的勞動力和創造力,大量非熟練的低端勞動崗位將被機器人取代。
據2016世界經濟論壇的一份報告顯示,僅在中國、美國、韓國、日本、新加坡和德國等15個先進國家中,就會有510萬工作崗位在2020年之前被機器人取代。
隨著中國智能機器人產業的迅猛發展,讓外媒不斷感到驚嘆。
加拿大廣播公司(CBC)近日報道,廣東佛山一家廚具廠采用9個機器人取代256名工人,極大提高了勞動效率。
據CBC報道,這家工廠專門生產廚房使用的不銹鋼水槽,每年出口額高達20億美元,其中僅加拿大就要進口15萬套這樣的水槽。
由于產品性能標準高,對工人素質的要求也相應提高,這座工廠給工人發放的工資是佛山當地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
為了節省開支、提高生產效率,這家工廠決定花400萬美元安裝了9個機器人負責生產,相應減少了256個勞動崗位。
這家工廠的一位陳姓負責人表示:
“這些機器人動作精確,保養成本低,而且可以一天24小時運轉。
工人會生病請假,情緒的波動也會影響工作狀態,而使用機器人完全沒這些煩惱。因此雖然安裝機器人的初始投資不少,但算下來使用機器人還是節省成本得多。”
而據紐約時報報道,福特汽車設在杭州的工廠里,“身形龐大”的機器人在流水線賣力干活組裝汽車零件,已經成了一道景觀。福特杭州工廠內至少有650個機器人在生產第一線工作。
福特汽車時任CEO菲爾茨表示:
“福特設在杭州的工廠,其實比在北美、歐洲和澳洲的工廠都還要先進。
福特相當于在中國設立了一個研發總部,智能機器人的很多重大突破都是在中國產生的。”
▲福特杭州工廠 (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受到福特的啟發,通用電氣在上海市郊也開設了一個類似的工廠,大量采用機器人進行生產。
英國每日電訊報也曾報道過江蘇法院系統試點采用的“法律機器人”。
這些機器人不僅能“斷案”,還能自動書寫判決文書、逮捕令,并分辨法律文書的語義。這批機器人大約總共處理了1.5萬起案件,極大提高了辦案效率。
每經編輯 鄭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