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9-27 17:23:15
每經編輯|鄢銀嬋
每經記者 鄢銀嬋 每經編輯 陳俊杰
互聯網時代,作為產地端、消費端連接最緊密的流通主體,農產品批發市場無疑首當其沖。
9月27日,在重慶舉行的第二屆中國農產品供應鏈大會上,國務院參事、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高級顧問劉志仁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農產品批發行業已經到了爬坡的階段,弄一批貨賣完就賺錢時代已經過去了,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正成為世界上變化最快的市場之一。
事實上,這一變化早已通過部分公司的業績展露無遺。比如專注于農產品流通的A股上市公司農產品(000061.SZ)自2014年以來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板塊的毛利率均呈逐年下滑狀態;同時,重慶本土多家農批市場的毛利率也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對此,多名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農批市場要主動與互聯網相融合,搭建自己的大數據系統,為下游市場提供更專業完善的服務。
隨著京東、天貓等各大互聯網平臺搶灘生鮮市場,傳統農批市場的先天優勢正逐漸流失。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截止2016年底,我國農批市場已超過4400多家,年交易額億元以上的農批市場1671家,全國有各類農貿市場2.7萬個;2016年全國農批市場交易額達4.7萬億元,同比增長8.8%,交易量達8.5億噸,同比增長 5.1%。
“單從數字上看,這幾年農批市場無論是銷售額還是銷售量都是在增長的,總體趨于穩定,但必須注意的一點是,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多。”9月27日,在第二屆中國農產品供應鏈大會上,商務部原副部長房愛卿表示,我國農批市場的市場占有率已從2000年80%以上下滑至2016年的66.9%,而這一比例在2012年還保持在75%左右。
在房愛卿看來,農批市場的占有率下滑與近年來的農超對接、農產品電子商務、基地直供等渠道分流有很大關系。“未來隨著土地流轉制度發展,渠道分流對傳統農批市場帶來的影響只會更加明顯,變革勢在必行。”房愛卿說。
事實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除了市占率下滑,不少農批市場也不同程度存在賺錢能力減弱的情況。
比如專注于農產品流通的A股上市公司農產品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上半年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板塊的毛利率分別為54.91%、53.94%、44.24%、42.04%,呈逐年下滑狀態。
此外,聯合資信今年6月發布的重慶商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跟蹤評級報告,該公司旗下擁有重慶觀農貿批發市場、雙福國際農貿城、潼南蔬菜批發物流市場等7個農產品批發市場。
該報告顯示,2015年、2016年、2017年1-3月重慶商投批發市場板塊的營收分別為4.75億元、15.34億元、2.13億;而同期該板塊的毛利率分別為41.89%、35.46%、35.21%,則呈下滑趨勢。
此外,重慶商投旗下規模較大的批發市場的營收能力也有一定下滑。比如被譽為全國前十大農產品批發市場之一的重慶觀農貿,2015年和2016年的營收分別為8711.52萬元、4194.91萬元,凈利潤分別為1981.32萬元、1005.28萬元;潼南蔬菜批發市場也有類似情況,2015年、2016年的營收分別為1980萬元、1210萬元,凈利潤則為—298.99萬元和—342.82萬元。
傳統農批市場要如何走出當下窘境,亟待突破。
“農產品批發行業現在困難很大,要下定決心創新,只有創新才能出現新的動力。”劉志仁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當前形勢下,農批市場單靠傳統的動能已經不能持續發展下去,必須加大投資力度,強化基礎設施,引進先進技術設備,才能產生新動能。
“融合”、“借力”被多名專家認為是解決當前困境的關鍵詞。“農產品批發市場如果繼續沿用以前那種物業出租的方式,是無法轉型成功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新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青說,提供更多的流通增值服務,甚至直接介入到上下游業務中,讓結構中金融、數據等增值比重不斷提升,或是農批市場轉型的路徑之一。
房愛卿對“融合”的理解則聚焦在同電子商務的關系上。“現在很多人把電子商務和農產品批發市場對立起來,這種觀點不對。電子商務替代不了農產品批發市場,兩者各有優勢,只有把這兩者融合起來,才能形成核心競爭力。”他說,網購在商流、信息流、資金流方面有明顯優勢;實體店在物流、體驗和服務方面也有優勢。
大數據平臺則是兩者融合的產物。“農批市場對接線上可以產生大數據,而大數據對形成價格、傳遞信息、提供服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生產端能更加直觀了解市場的總供給、總需求的情況,農批市場的企業進而能進一步發揮自己的優勢,也就是更好更專業的服務。”房愛卿說。
在王青看來,有了大數據平臺,還能重構供應鏈,進而幫助批發商整合全國甚至全球的資源,形成良性循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