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2-28 15:25:02
資本市場關于基金周期的爭論從未停止過,那么,2018年的市場又將被賦予怎樣的關鍵詞呢?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宋雙
每經記者 宋雙 每經編輯 肖鴻月
2017年,資本市場有一場關于經濟新周期的爭論。其實過去很多年,中國的投資者一直從經濟學借用各種名詞作為熱門話題,這次也是一個縮影。人口紅利、劉易斯拐點和影子銀行等,都曾是一個階段的熱門詞匯。資本市場用得最多的則是,以康氏周期波為核心的各種周期分析。
在匯添富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韓賢旺看來,經濟周期本身就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有其傳統也不斷有變化;從這個時點,展望2018年全球宏觀經濟周期的變與不變,對行業配置很有意義。
首先,全球經濟長期增長率和通脹預期下移,打破僵局的極有可能是,中國新興產業業態和科技創新大爆發兩大增長極。
在傳統的經濟周期框架下,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全球通脹和實際經濟增長率的新含義。2008年后,發達經濟體的金融體系受到很大沖擊,發展中國家承擔的壓力,更多來自發達國家總需求萎縮帶來的外需減少。九年時間過去,全球范圍內的重新配置和技術進步,是擺脫“經濟復蘇過程緩慢”困局的兩個可能變量,2018年這兩個方向值得期待。
其次,中國經濟在2018年是大概率出現經濟結構較大變化的一年,消費和制造業升級是兩個強勁趨勢。
我們對宏觀經濟周期性數據的判斷是:通貨膨脹不會成為問題,上游價格的傳導最高峰已經過去。金融去杠桿的焦點,是以基建為核心的地方融資平臺和房地產行業產業鏈。這兩大傳統的經濟增長點在2018年面臨變化,基建本身依然有很大的規模,但結構往綠色環保等高質量方向變化。
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2018年內需變化中的消費升級和高質量投資結構升級,后者重點關注的是,制造業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升級。日常住行、教育、醫療和旅游等個人消費領域,都有繼續深化的趨勢。制造業升級一直是中國立足全球貿易競爭的基礎,2018年依然可以重點關注這一領域,特別是政府有意識重視和扶持的新能源、科技進步、先進制造業等。
再次,全球科技創新進入新的階段,新能源、互聯網、生命科學和新材料,都是可以重點關注的領域。
2018年,互聯網進入了軟硬件互振的新一年,從之前的智能終端普及和升級,到最近大熱的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和車聯網,各種創新進入發展高峰期。新能源已經成為共識,傳統的天然氣和新的光伏風電等能源,替代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是大勢所趨。2018年最值得期待的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一個全球性共識元年,從中國和歐洲各國宣布新能源汽車綱領和愿景性指引可以看出,2018年成為產業交替革新的關鍵年。
2018年的中國資本市場也是值得期待的,市場經歷了長達兩年半的歸本溯源過程,逐漸恢復到理性狀態,也為2018年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奠定了基礎。從2018年經濟增長的變化觀察,經濟存量中的消費升級和制造業升級,是值得重點關注的領域;增量方面,可以更多關注互聯網和新能源的變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