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9-08 11:36:35
2018年9月7日至9日,第二屆“太和文明論壇”在北京舉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前任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可持續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就像是硬幣的兩面一樣,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沒有文化遺產的保護就不會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文化遺產關系到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榮譽感與凝聚力。
每經記者|謝陶 每經編輯|步靜
2018年9月7日至9日,由太和智庫發起主辦、每日經濟新聞戰略合作的第二屆“太和文明論壇”在北京舉行。
作為此次論壇的聯席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前任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發表主旨演講后,就文化遺產保護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問題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的專訪。
圖片來源:太和文明論壇
NBD: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文化、科技、經濟等領域取得了許多成就,對你來說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些?
博科娃:據我所觀察,中國一直在投入龐大的資源進行科技創新,促進國民教育水平的提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從根本上震撼到我的還是中國對于文化力量的堅信。文化,不僅僅關于金錢和投資,它應該融入進社會經濟的各個部分。文化在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015年,中國政府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杭州舉行了以“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為主題的國際會議,會后發布了《杭州宣言:文化與可持續發展》,呼吁將文化置于可持續發展政策的核心地位。
近些年,中國加大文化產業的投資,在創造出大量就業崗位的同時,很好地保護和發揚了傳統文化。中國還圍繞文化遺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旅游觀光,將保護和發展相結合。
除了對于文化的重視,中國還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最大支持者。
NBD:這些年來,博科娃女士你來中國拜訪過許多次。你所看到的中國在文化遺產保護和自然生態保護方面所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有哪些?
博科娃:在我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期間,我來中國訪問過大概20次。
作為聯合國下屬的組織,教科文組織一直在文化遺產保護、教育、科技、國際交流等領域“精耕細作”。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們生活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具有高度的聯結性。
中國在國家政策層面,非常重視國際的交流合作。中國對于國際多領域合作的敏感度與理解力常常令我贊嘆不已。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了許許多多的國際合作,促使了貿易的暢通,彰顯了文化的影響力。在21世紀初,中國還制定了“千年發展目標”,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一道,促進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但中國在文化遺產保護與生態環境保護領域仍面臨諸多挑戰。這些挑戰主要來自于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與不斷擴張的工業規模。
我觀察到,現在的中國政府在制定經濟發展政策的時候態度更加謹慎,在城市設計規劃時也更加注重文化遺產的保護。
中國有許多文物古跡體現了中國古代獨具魅力的美學價值以及歷史文化價值,我們必須保護好它們。我們必須回顧歷史,從中學習反思,為下一代傳遞更多的價值,這就是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
另外,除了自然災害以外,對于文化遺產保護最大的威脅就是全球氣候變化。而目前,中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NBD:你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在沿線國家的文化遺產保護與文明復興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
博科娃:“一帶一路”倡議可以盤活這條曾經的香料之路與絲綢之路的現代貿易,可以促進區域間文化的交流。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有越來越多沿線國家的文化遺產得到了更好的宣傳與保護。
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資料顯示,這條“文明之路”的文化遺產數量世界領先。這里有許許多多擁有著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城。
“一帶一路”倡議下,絲綢之路的故事,關于文明交流的故事都被一一挖掘出來。這些故事體現了人類的創造力。
圖片來源:太和文明論壇
NBD:你怎樣看待可持續發展和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關系?
博科娃:可持續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就像是硬幣的兩面一樣,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沒有文化遺產的保護就不會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文化遺產關系到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榮譽感與凝聚力。
NBD:你認為,對中國而言,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來高效地培育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博科娃:中國的經濟已經保持很長一段時間的高速發展。現在中國開始更加注重
經濟發展的質量與社會的包容性發展,更著眼于未來。
現在,我看到中國正轉變成為發展新經濟的領導者。中國政府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發展綠色經濟。我對于中國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決策表示贊賞。
NBD:我們需要怎樣的軟實力來構建一個經濟與文明和諧發展的社會?
博科娃: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總干事,長期以來,我非常關注軟實力的構建。一個社會如果沒有眾多的“軟實力”作為支撐,那么很難實現社會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任何國家的軟實力,教育、文化、科技、國際的溝通交流都是與人息息相關的。我認為必須把對于人的關照放在“軟實力”的中心位置,否則一切的“軟實力”都會崩塌。
同時,我還特別關注科技進步革新對于人類的影響。科技的革新只有真正地關注人的切身利益,解決人的問題,我們才能應對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諸多挑戰。
NBD:國際社會需要怎樣做才能求同存異,才能保護文明的多樣性?
博科娃:保護文明的多樣性是目前人類社會面臨的最大難題之一。保護文明的多樣性,對于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并不是經濟發展了,金融發達了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高度的全球化將人與人之間的物理距離縮短了,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仿佛變難了。
我們應當重視知識的傳播,文化的交流與文學的熏陶。世界不同的文明需要相互傾聽,相互尊重,更多地交流。
NBD:那些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對于今天的人們,今天的社會發展意味著什么?
博科娃:展望未來與回顧過去是一體的。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不重視過去,那么它很難有未來。歷史交給我們許多寶貴的經驗還給我們帶來文化的自信。
我們的祖先建造輝煌的殿堂樓宇,擁有許多偉大的創造發明。我們有義務將文明傳承給下一代。
一方面,它關乎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榮耀。另一方面,這些文明能夠帶給人高度的文化認同與身份認同,而這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發展的基石。
就我的經驗而言,如果一個人有自己的文化認同并且尊重文化認同,那么他或她對于別的文明將會有更高的包容度。
NBD: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正致力于打造創新的文化。您認為怎樣才能培育出創新的文化?
博科娃:創新意味著與眾不同,創新意味著跳脫出固定的思維模式,創新意味著用新穎的視角看待世界。
毫無疑問,要培育出創新的文化,教育以及教育的質量非常關鍵,尤其是科技領域的教育。中國是少數幾個大力投入資源,投資科技領域,普及科技知識,打造創新文化的國家。我們看到,近些年中國的科技孵化器,科技創業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冒出。
與此同時,不僅僅要有培育創新文化的想法,想法實現的環境也很重要。為此,中國制定了許多鼓勵創新的政策。中國也越來越重視對于專利的保護。
除此之外,我認為藝術對于年輕的一代培養創新思維很重要。藝術可以幫助年輕人打開新的世界,創造出新的想象力空間。
NBD:在文化教育領域,你對于下一代有什么樣的期待?
博科娃:我們不是向年輕人機械地傳授知識,而是要傳遞一種價值觀—在全球化的時代,年輕人要學會怎樣做全球公民。
年輕人必須掌握足夠多的文化知識,要關注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要關注文學,更為重要的是要培養終生學習的能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