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大交通”時代,中西部城市的機會來了

每日經濟新聞 2018-09-13 17:33:55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西部城市對發展外向型經濟、提升自身國際化水平的愿望日益強烈。以物流通道為依托,打造“樞紐經濟”,成為中西部地區可以探索的一種新模式。

每經記者|梁宏亮    每經編輯|劉艷美    

“如果說過去幾十年是航運時代,那今天則是航運和鐵路共同的時代,是多式聯運大發展時期。”9月10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六屆中國多式聯運合作與發展大會上,中國交通運輸協會聯運分會、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牧原感慨。

當天的會議現場,交通運輸部、國家鐵路局、海關總署等政府官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等智庫專家,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企業代表云集。與會者們的焦點話題,直指“多式聯運”未來發展:經濟轉型期,如何架起通向世界的通道?

圖片來源:攝圖網

格局:“海強陸弱”正在改變

時間回到上月26日,第10000列中歐班列——X8044次從德國漢堡馳抵武漢吳家山鐵路集裝箱中心站。這不僅是中國連接歐洲的“高速列車”,更是“一帶一路”下,中國連接世界的縮影。

當中蒙俄通道、中國-東盟通道、中國-南亞通道以及長江黃金水道建設飛速發展之時,新的鐵水聯運通道也在加速形成。“這進一步釋放了亞洲陸路物流和貿易通道的潛能,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和其他歐洲國家的經貿合作。”國家鐵路局副局長蘇全利表示。

在這一國際貿易“潛能釋放”過程中,中歐班列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017年起,中歐班列進入爆發式增長,僅2017年開行數量就達3673列,同比增長116%,超過去5年總和。中歐班列將鐵路干線發展成為國際貿易通道,打破了半個多世紀以來,海運作為國際貿易主通道的格局,形成海陸并舉、海陸貫通的新型國際物流通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綜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羅雨澤認為,當前,交通運輸行業面臨轉型,正迎來 “大交通”時代。

圖片來源:攝圖網

“‘海強陸弱’狀況正在改變。過去,海洋國家發展比較快,內陸國家在發展上處于劣勢。而現在,隨著鐵路換裝、冷鏈物流等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以及國家間運輸便利化協定的簽署和落實,陸路運輸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在李牧原看來,多式聯運的興起,與整個國家內陸經濟的發展和陸路運輸的繁榮有著密切關系。“ 如果不談內陸經濟,只談臨港經濟,我們的經濟活躍度永遠集中在港口200公里的縱深腹地。只有當內陸經濟需要和海洋經濟聯通時,多式聯運才有它的產業價值。”

當開放的視線從海洋轉向亞歐大陸,需要一條承載各類生產要素源源不斷在港口與內陸之間流動的“血管”,而多式聯運,正是加速“血管”流動的新動力。“多式聯運帶動動能轉換的邏輯,就是跨運輸方式形成全要素物流鏈,跨服務領域形成供應鏈,使得港口高效聯動起來。”李牧原說。

轉向:培育發展樞紐型經濟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西部城市對發展外向型經濟、提升自身國際化水平的愿望日益強烈。這也為構建全方位、多渠道國際多式聯運服務網絡,打造服務全球的物流通道和樞紐網絡,提出了新要求。

成都國際鐵路港 每經記者 張建 攝

此前,中西部地區和沿海經濟聯動,主要是“以點帶面”。十多年來,中西部地區復制東部沿海經濟,采用產業轉移思路,收效越來越不明顯,承接能力越來越弱。

“我們過去的發展模式是成本洼地模式,以低成本勞動力、能源及土地等資源招商引資,吸引更多工廠落戶。在這種模式下,物流通道主要服務于本地出口加工企業,形成更多向外輻射的分銷通道。”在李牧原看來,在“一帶一路”新開放格局下,中西部地區要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通道的作用將不僅僅是“分銷渠道”。 

以物流通道為依托,打造物流引擎效率高地,這是中西部地區可以探索的一種新模式。”李牧原認為,未來,沿海與內陸聯動,將是一種“點軸式”結構。

這種結構的關鍵,在于改變傳統“點對點”運輸策略。通過串聯式運輸策略,由主干線、支線、樞紐、次節點,共同鋪設動態物流網絡,從而帶動形成新物流通道,并以物流活動供給形成資源池,形成物流樞紐,打造“通道經濟”和“樞紐經濟”。

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所長汪明也談到,多式聯運樞紐往往是制造業或商貿業聚集發展場所。構建多式聯運中心,可以培育和發展樞紐型經濟。

中西部城市已經行動起來。比如,重慶通過將大港口、大鐵路和全系列外貿政策牌照疊加在同一區域,使物流資源高度聚集。當然,這種發展思路,也對多式聯運提出了更高要求。李牧原認為,這需要完成三個關鍵工作:第一,進一步擴大開放,促進國際貿易便利化;第二,構建新型國際物流通道;第三,調整物流結構。

圖片來源:攝圖網

痛點:“連而不暢”亟待解決

不過,目前,我國鐵路多式聯運發展并非一帆風順。要想達到“一票到底”的無縫接駁、信息共享,最終實現成本降耗、一站式服務、便利化運輸目標,仍任重道遠。

據統計,2017年,我國多式聯運量為13.68億噸,僅占全社會貨運量2.9%。根據交通運輸部等18個部門《關于進一步鼓勵開展多式聯運工作通知》,2020年,我國多式聯運貨運量發展目標將達到30.2億噸。即便如此,屆時多式聯運量的規模也僅占全社會貨運量6%左右,占比仍然較低。

李牧原提出,集裝箱作為多式聯運重要載體,當前正面臨空箱資源共享難題:“ 我們只做點對點直航,很難顯現出多式聯運的生命力,它的生命力是靠空箱周轉指標體現出來的。在產業運營中,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空箱資源共享。”

同時,無論鐵水聯運、鐵海聯運,還是公鐵聯運、國際聯運,在法規建設、標準完善、規劃設計、裝備研制、設施配套、服務創新等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此外,多式聯運中還存在“連而不暢”,“連而不接”等問題。

 “我們過去的港口,隨著城市化不斷發展,港口周邊已經非常擁擠,貨物周轉基本上還是以卡車為主,大型物流中心以及集疏運通道受到擠壓。”中國中車長江車輛有限公司董事長胡海平指出。

圖片來源:攝圖網

而在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張曉東看來,實現公路和鐵路全面分工,最大的挑戰是由政策推動向市場驅動轉變,由運量結構調整向聯運系統提升,“從而帶動運輸鏈、供應鏈、價值鏈一體化”。

張曉東建議,多式聯運要在區域協調和市場中有策略地推進,分區域、分行業、分板塊逐漸發展,最后形成大市場。“多式聯運帶動的不單是運輸效率的提升和產業競爭力的提升,最終要實現的,是通過多式聯運有效降本增效。”

不僅如此,中遠海運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隋軍還提出,應加緊制定多式聯運規則,統一多式聯運運票賬單單據,加強對承運人識別和責任人劃分,“利益合理分配才能促進行業發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多式聯運 中歐班列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先锋资源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片一二三四 | 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麻豆 | 综合久久—本道中文字幕 | 久久亚洲精精品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手机电影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