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6-13 18:27:51
無人機遙感是備受業界關注的應用之一。6月12-14日,第十屆中國無人機大會暨展覽會舉行期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下簡稱NBD)專訪了中國遙感應用協會常務副秘書長衛征,對無人機遙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了深入探討。
每經記者|張虹蕾 每經編輯|陳俊杰
我國無人機事業近年來迅猛崛起,成為中國科技走向世界的一張靚麗“名片”,并與傳統行業和生活場景不斷融合,催生出新模式、新業態和新經濟。
其中,無人機遙感就是備受業界關注的應用之一。無論是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還是為地形勘測助力添彩;無論為防災減災襄助神兵利器,還是為工作生活增加助手樂趣,無人機遙感都彰顯著強大生命力和可觀經濟價值。
6月12-14日,第十屆中國無人機大會暨展覽會舉行期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下簡稱NBD)專訪了中國遙感應用協會常務副秘書長衛征,對無人機遙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了深入探討。
在衛征看來,作為“會飛的照相機”,無人機在數字化時代機動靈活、快捷有效地獲取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目標信息,是賦能行業、服務公眾的好幫手,并與航天遙感、有人機遙感等形成天地一體化空間信息獲取體系。而無人機遙感應用的拓展,與其他遙感手段一樣,也需要在解決數據源的基礎上進一步與AI等技術結合,加強數據解譯分析、知識挖掘等能力,更好地為用戶提供適用信息服務。
NBD:目前,我國無人機的應用領域分布狀況如何?
衛征:根據中國民用航空局航空器適航審定司2019年1月25日發布的《基于運行風險的無人機適航審定指導意見》,截止到2018年底,我國已登記約28.5萬架無人機,無人機擁有者約26.8萬個,各類無人機型號3720個,制造廠家和代理商注冊數1228家。用于個人娛樂的無人機約19.2萬架,用于農業植保、電力巡線、遙感物探、貨物遞送等用途的無人機約9.3萬架。其中,無人機遙感發揮著重要作用,廣泛運用于農林植保、安全防護、環境監測、災情評估和海洋執法等方面。
各種型號和形式的無人機都在與遙感結合,如固定翼無人機、多旋翼無人機、無人直升機等,并根據不同應用場景和需求配置相應遙感載荷,如輕型數碼相機、成像光譜儀、熱像儀、激光雷達、合成孔徑雷達等。同時,遙感應用的擴展與深化,也對無人機機型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長航時、大載荷、穩姿態、高精度等。
NBD:二者結合將帶來哪些優勢?
衛征:對于遙感應用走向市縣/鄉鎮中基層政府部門、行業基層單位和大眾,無人機具有天然的優勢和選擇的必然性。
首先,當然是無人機靈活機動的響應能力,對地面基礎設施的依賴性小(如衛星需要地面站網、有人機需要機場地勤等保障),可以通過彈射、滑跑等方式從田間地頭、空地山坡、河岸灘涂等多種地形直接放飛,并且方便回收。
第二,各種載荷的輕小型化和大視場、大傾斜攝影測量等技術的突破,使得無人機能夠更好地獲取高分辨率、高精度的目標信息,對中小尺度目標的定量化分析(如村鎮三維景觀模型快速建立)等提供強大支撐。
第三,無人機遙感對于氣候天時條件有更強適應性,可以通過超低空飛行實施云下拍攝,克服云層和一定程度的霧霾干擾;也可以夜間作業,低空對熱敏目標進行監控。
第四,是無人機成本低,體形小,易于維護保養和運輸使用;人員安全風險低,操作員也易于培養,很容易成為用戶自主擁有的專屬裝備。
NBD:無人機遙感應用目前還有哪些空間需要拓展?
衛征:無人機遙感應迅速向中基層單元擴展,為終端行政用戶提供廉價易用、機動靈活的空間信息服務,并以此拉動航天遙感在中基層的應用。
當然,無人機及其載荷的性價比還需要不斷提升,并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強相關知識普及和技能提升,為基層培育大量適用人才。
NBD:目前,無人機遙感應用和AI的結合情況如何?
衛征:隨著應用需求的提升和發展,整個遙感領域都迫切需要與AI等技術手段緊密結合,為用戶提供快捷而精準可靠的輔助決策信息服務。但是,目前無人機與AI的結合還還處于編隊組群飛行初級階段,但要執行精細化、多樣化的任務則不僅要求單機本身要形成自主智慧的高性能信息處置能力,而且要求機群內部分享與聯合處置相關信息(類似蜂群、蟻群),也要求機群與其他系統(如遙感衛星、通信衛星、導航衛星等)形成信息鏈/網,這都需要無人機和載荷的相關性能進一步大幅提升。
NBD:您對未來無人機遙感應用存在哪些期待和建議?
衛征:無人機遙感將成為中基層獲取高分辨率空間信息、開展精細化管理和精準化社會治理的重要保障,也將成為大眾解決“超視域”空間信息獲取與服務、推進消費升級和精致生活的首選。
當然,為實現這些目標,除了技術突破外還要解決大量的法律性問題,尤其是公共安全、個人隱私保護等問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