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9-24 00:20:08
A股正在推進注冊制的重大改革,監管資源將更多向事后監管、持續性監管上傾斜。“吹哨人”制度,可以將監管力量從證監會、專業媒體這個較小的范圍,擴展到上市公司內部甚至利益相關群體——比如供應商、經銷商等,市場整體監管力量將因此大大增強。
每經評論員 杜恒峰
近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和規范事中事后監管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到,“建立‘吹哨人’、內部舉報人等制度,對舉報嚴重違法違規行為和重大風險隱患的有功人員予以重獎和嚴格保護”。這是國務院首次提及“吹哨人”制度,由此引發社會廣泛熱議。
“吹哨人”(whistle blower)源自英國:警察在發現罪案時吹哨,以引起同事和民眾的注意。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人拉爾夫·納德等人闡釋了其含義:對組織內部的腐敗、浪費、欺詐等非法或有害于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進行揭發的組織內部成員。
和食品安全領域一樣,A股市場也需要調動社會監督的力量,而吹哨人制度可以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我們知道,A股的基礎制度是核準制,大量監管資源放在了IPO審核這一事前監管手段上。但從上市公司的生命周期來看,IPO環節正如胎兒之于人類,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從這些年的上市公司造假案來看,更多造假案發生在上市之后。隨著上市公司數量持續增長,加上行業分工越來越細,專業性越來越強,監管的難度也在迅速提升。
“吹哨人”制度正是解決監管者和被監管對象信息不對稱的良好途徑。“吹哨人”位于被監管者內部,熟悉其內部情況,甚至掌握核心證據,可以對違法行為實施“精準打擊”,進而大大降低監管成本,而及時的舉報也有利于減少違法者給利益相關方帶來更大損失,是一項多贏的制度安排。此外,“吹哨人”制度本身就帶有極強的震懾作用,可以有效降低造假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A股正在推進注冊制的重大改革,監管資源將更多向事后監管、持續性監管上傾斜。“吹哨人”制度,可以將監管力量從證監會、專業媒體這個較小的范圍,擴展到上市公司內部甚至利益相關群體——比如供應商、經銷商等,市場整體監管力量將因此大大增強。
不過,要讓吹哨人制度在A股市場發揮理想的作用,還有三個問題需要重視。
一是要改變社會觀念,讓大家知道“吹哨人”與帶有道德貶義的“告密者”完全不同,“吹哨人”是市場公平公正的維護力量,這需要不遺余力地宣傳和教育。
二是要從立法的高度,建立起對“吹哨人”的嚴格保密、保護制度,打消“吹哨人”對于自身安全、對于自己未來職業生涯的顧慮。
三是要建立起與“吹哨人”所承擔風險、所作貢獻相匹配的獎勵制度。對于一些市場操縱案,證監會可以給出上億元的巨額罰單,但也面臨執行難的問題,比如“股市黑嘴”廖英強被罰1.3億,但他因為沒有繳納罰款而被列為“老賴”。針對可能出現的獎勵兌現問題,在設計“吹哨人”制度時,需要加以考慮。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