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20-01-16 13:49:18
1月16日,中國最優質的鐵路資產——京滬高鐵于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敲鐘掛牌。在京滬高鐵股權構成中,中國平安旗下的平安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平安資管)為代表的保險資金聯合體占股13.91%(占發行后總股本比例為9.98%),共投資160億元,為第二大股東。
京滬高鐵設立時,發起人出資及持股情況
這是保險機構以股權方式投資國家重大基礎設施的第一單,是保險機構參與國企混改的第一單,也是保險業首次聯合投資國家級大型基建項目,具有重要示范意義。它不僅發揮了保險資金大規模、長期限的投資優勢,更是保險資金市場化參與中國鐵路投融資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
實際上,自京滬高鐵開始盈利并連續盈利以來,保險資金的投資已經獲得豐厚的分紅回報。根據2018年報的數據,中國平安獲得來自京滬高鐵的現金分紅高達3.05億元。而隨著京滬高鐵上市成為“高鐵第一股”,保險資金還將迎來股市收益的回報。
保險業資深人士認為,保險資金投資京滬高鐵,既實現盈利,又為實體經濟增添了活力,達到金融與實體經濟雙贏的良性循環。京滬高鐵成功上市,也將激發保險資金更多地參與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實體經濟持續注入活力。
作為這次保險資金聯合體中的牽頭人,中國平安共投入資金達63億元。保險資金這項投資整體回報如何?中國平安未來是否會長期持有?未來是否還會投資高鐵項目?帶著這些市場關注的問題,上海證券報近日專訪了中國平安相關負責人。
上海證券報:中國平安當初入股的背景?
中國平安相關負責人:2006年,原保監會出臺《保險資金間接投資基礎設施項目試點管理辦法》,明確保險資金可間接投資基礎設施項目。
2007年,京滬高鐵項目獲得國家批復開工建設,國務院部署了政府主導、多元化投資、市場化運作籌措建設資金的總體思路,原保監會積極貫徹并推動合格保險機構市場化參與京滬高鐵項目投資。
2008年6月,經原保監會審批,平安資管作為牽頭人和受托管理人,發起“平安——京滬高鐵股權投資計劃”,牽頭國內7家大型保險機構,共投資160億元。
在投資之初,中國平安立足于京滬高鐵作為“十一五”建設重點規劃項目,影響深遠而多元的判斷,給予了總額度高達63億元的支持。
京滬高鐵項目作為惠及國計民生、強化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戰略項目,保險資金的進入,不僅能夠拓寬保險資金的使用渠道,也能夠充分發揮保險這一金融業態服務國家實體經濟的天然職能。
上海證券報:保險資金這項投資整體回報如何?
中國平安相關負責人:“平安——京滬高鐵股權投資計劃”發起設立于2008年6月,歷經京滬高鐵建設期、經營培育期和高速增長期,至今已逾11年,經過長經濟周期檢驗,取得了良好的長期穩健回報,實現了保險資金與中國鐵路合作共贏的戰略目標。
上海證券報:上市以后會考慮長期持有嗎?
中國平安相關負責人:京滬高鐵具有獨特的線位優勢,是中國最優質的鐵路資產之一。京滬高鐵項目具有長周期性、高投資潛力,且擁有穩定的投資回報,高度匹配險資資金規模大、期限長、穩定性要求高的投資屬性。
因此,中國平安非常看好京滬高鐵項目的未來發展前景。中國平安集團對京滬高鐵項目是長期持有投資,目前無減持計劃,并將會長期助力國家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上海證券報:未來是否還會投資高鐵項目?
中國平安相關負責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中國平安一直在路上。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脈,中國平安作為綜合金融集團,一直以來積極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實施,致力于發揮自身的金融優勢,促進實體經濟轉型,推動產業結構調整。
多年來,中國平安通過股權投資計劃、債權投資計劃等多種金融形式,長期助力基礎設施建設。
尤其是鐵路建設等國家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具有投資規模大、回報周期長的特點,與保險資金期限長、規模大、穩定性高等獨特優勢天然匹配。
除“平安——京滬高鐵股權投資計劃”外,中國平安還于2015年投資了中國鐵路發展基金145億元,資金主要用于國家批準的鐵路建設項目,是保險資金股權投資鐵路事業的又一樣本。
另外,中國平安旗下平安資管還先后以債權投資計劃形式參與投資贛鐵集團、湖南鐵投、貴州鐵投等重大項目,累計金額超過280億元,有力地支持和促進了中國高鐵的建設和沿線地區的發展。
此外,在助力區域經濟發展方面,近年,中國平安還與廣東省政府共同發起成立規模1500億元的“廣東平安發展基金”,用于投資粵港澳大灣區范圍內的大型基礎設施,包括智慧城市建設、高快速鐵路、城際鐵路、機場等。
未來,中國平安將按照《關于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在中國銀保監會的指導下,繼續發揮險資期限長、規模大、穩定性高等獨特優勢,進一步加大對新一代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和實體經濟的支持,助力提升保險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率,為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