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13 22:26:51
騰訊發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顯示,2020年Q1騰訊營收1080.65億,同比增長26%;凈利潤(Non-IFRS)270.79億,同比增長29%。
每經記者|宗旭 每經編輯|盧九安
圖片來源:攝圖網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發,對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地沖擊,不過“宅經濟”卻得到迅速發展,在線辦公、在線教育等需求的增長也讓更多人認識了云計算。在眾多的公司中,騰訊作為一家游戲、云計算廠商,備受市場關注,其股價一路走高,突破400港元大關,截至5月13日收盤,收報于429.6港元/股。
騰訊于5月13日交出了一份答卷。騰訊發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顯示,2020年Q1騰訊營收1080.65億,同比增長26%;凈利潤(Non-IFRS)270.79億,同比增長29%。
分板塊看,騰訊To B代表板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單季收入264.75億元,收入占比為25%;在To C板塊,騰訊社交產品矩陣在疫情期間,致力于滿足人們在消費娛樂、資訊社交、精神解壓等方面的需求,成為“無接觸”經濟重要構成工具。增值服務業務收入占比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一個百分點,為58%。
自從騰訊930組織架構調整、正式轉型產業互聯網以后,在游戲業務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外界的關注點便落在了騰訊To B業務上,這關系到騰訊能否擺脫游戲公司的標簽,從而將企業的發展推向另外一個層次。
從2020年第一季度來看,騰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2%至人民幣264.75億元,收入占比與去年同期持平。騰訊在財報中稱,該項增長主要由于商業支付及理財平臺的收入增加,以及通過把握在視頻、教育及零售行業的機會而帶來云業務的收入增長貢獻所致。
圖片來源:騰訊一季度財報 截圖
不過該項業務收入環比下降12%。對此騰訊的解釋是主要由于居家令期間商業支付交易減少及疫情導致云項目交付推遲,使得支付相關服務及云服務的收入減少。
疫情導致商業支付交易減少很好理解,因為疫情原因,人們足不出戶,線下實體經濟遭受打擊,從而交易量減少導致騰訊金融科技業務收入減少。但是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火熱的云計算為什么也會收入減少?
一方面由行業性質決定,通常第一季度為淡季,第四季度為旺季。而且云計算項目實施費時費力,整個過程通常需要一定的時間及人力,疫情期間人員流動受限,難免會影響項目實施進度。此外,疫情期間,最火熱的是在線教育、在線辦公、政務小程序等幾大類,雖然騰訊云不斷擴容帶動底層用云量的增加,但是騰訊會議、企業微信不少功能是免費的,甚至不少政務小程序項目也是完全免費的,并沒有轉化成收入。
不過對于云廠商巨頭來說,盈利并不是目前要務,重要的是市場份額。國信證券分析認為,疫情使云服務相關項目的落地實施有所延遲,因此將對短期收入造成負面影響。但是,疫情也讓企業和商戶接觸到遠程辦公和數字化經營,大幅提高了滲透率。
從效果來看,去年12月上線的騰訊會議上線兩個月內DAU超過1000萬,截至目前,其國際版用戶也增長6倍。此外,騰訊政務云增速在54%以上,騰訊健康碼小程序覆蓋到全國10億以上人口。
今年3月,中央提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進度,一時間,云計算、數據中心成為資本寵兒。
5月13日,騰訊云資源管理總監阮夢也在對外溝通會上透露,騰訊云未來將新增多個超大型數據中心集群,這些數據中心集群將秉持集約化和模塊化模式建設,長遠規劃部署的服務器都將超過一百萬臺。其中,首批將在廣東、江蘇、河北三個省份落地,進一步滿足華南、華東和華北等區域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對云計算資源的旺盛需求。
數據中心作為產業數字化的關鍵基礎設施,也是國家新基建戰略的核心內涵之一。據賽迪顧問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在用的數據中心數量達到2213個,其中超大型、大型數據中心數量占比12.7%。與之對比的是,美國超大型數據中心占到全球總量40%,國內大型以及超大型數據中心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騰訊控股近一年來股價表現 圖片來源:東方財富 截圖
“大規模的數據中心集群能夠更好地承載用戶大規模的用云需求,也能夠降低整體基礎設施的邊際成本,從而進一步降低用戶用云成本。未來,在資源許可的前提下,建設大型和超大型的數據中心集群會是騰訊云在基礎設施方面的主要思路。”阮夢表示。
財報發布當天,騰訊宣布啟動“數字方舟”計劃,從降低成本、引流拓客、設立專項基金、技術開源等方面支持中小微企業轉型。此前,騰訊云還發布了面向云計算數據中心場景打造的首款星星海自研服務器,并在今年進一步成立了星星海實驗室。
西南證券認為,隨著“新基建”的展開,5G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化能力的提升,騰訊資源整合能力將有了無死角、深層次的支持,未來C2B產業互聯網將進一步釋放潛力,規模將更上一個層次。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