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民政部答每經問:生活服務設施是易地扶貧搬遷重要配套條件 商業網絡和形態還需進一步完善

每日經濟新聞 2020-11-05 18:45:29

每經記者|張懷水    每經編輯|陳旭    

115日,國新辦就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社區治理工作舉行新聞發布會。

易地扶貧搬遷是精準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安置社區治理工作是鞏固易地扶貧搬遷脫貧成果的重要舉措。

在發布會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向民政部副部長王愛文提問:“在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的過程中,社區安置點在基本生活配備方面具有哪些功能?未來還需要補齊哪些短板?”

王愛文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生活服務設施是易地搬遷很重要的一個配套條件,各地黨委政府在規劃小區、建設小區時,都把它放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甚至有些在居民沒有搬遷到的時候,有些生活設施就先行建設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布會上提問 圖片來源:國新網(劉健 攝)

易地搬遷建設任務已全面完成

王愛文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表示,生活服務設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硬設施,一個是軟設施。

在硬設施方面,首先要通路,就是說交通要方便,路、水、電、郵、氣、暖,目前這些基本的公共設施都解決了,這是和搬遷同步解決的。

而在軟件方面的服務,如醫療、教育、養老服務,包括社區服務中心等方面,也在同步建設過程中。

根據民政部的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易地扶貧搬遷960多萬貧困人口,同步新建了約3.5萬個安置社區,解決了搬遷群眾的吃、住、行、就醫、就學等方面的問題,對世界減貧進程作出了重大貢獻。

王愛文指出,當前,“十三五”的易地搬遷建設任務已經全面完成,易地搬遷工作已經轉入以后續扶持為中心的新階段。做好這項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說“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其中“穩得住”一個重要前提就是群眾在新社區能住得習慣、能融入社區,所以社區建設和社區治理就成為這項工作的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布會現場了解到,去年民政部會同多部門,形成《關于做好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社區治理工作的指導意見》,重點對搬遷社區的治理等問題做了安排和部署。

“總的來看,從我們了解到的情況,現在扶貧安置點的搬遷社區組織建設普遍得到了加強,體制機制也不斷健全,服務設施也明顯得到了改善。但還面臨一些問題,管理體制需要進一步理順,社區服務體系還有待完善,群眾在新社區的融入程度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王愛文說。

圖片來源:新華社

商業網絡和形態還需進一步完善

王愛文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還表示,在易地搬遷的生活服務設施配套工作中,軟環境還涉及一些商業服務,像信息化服務,包括快遞站,銀行網點、超市等,部分搬遷社區都已經建立起來了。

“當然它的商業網絡有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因為聚居的人越多,商業形態就會越完善,后續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王愛文說,這些社區現在基本能夠滿足搬遷群眾生活設施基本的需求,相信今后還會越來越完善。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房地產市場監管司負責人周韜在發布會上介紹,搬遷群眾從原來居住區的獨門獨院,搬到集中安置社區以后,搬新家、住新房,但原有的生產生活狀態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不僅需要關注住房的功能質量、面積和配套設施等相關方面,還需要關注一些社區里的公共設施、公共部位,它們的維護保養,以及社區的秩序維護、清潔衛生,以及一些公共事務,包括享受社區的公共服務等方面,所以對物業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

記者梳理發現,圍繞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社區安置點的配套設施建設,一些地方已經開展了豐富的實踐。

比如湖北十堰市竹溪縣泉溪鎮石板河村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為解決村民看病問題,開展了“送藥上門”和“送菜上門”服務。

而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城北感恩社區,學校、超市、醫院分布社區周圍,各項基礎設施一應俱全。此外,社區還通過建設農特產品扶貧加工車間、特色手工業扶貧車間等扶貧項目,深挖彝繡等民族特色文化產品價值,拓寬收入來源渠道,采取“支部+車間+貧困戶等模式,幫助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提高收入。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易地搬遷 精準扶貧 集中安置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又黄又爽又色无遮挡国产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不卡 | 日本在线中文字幕乱码免费 | 亚洲精品456在线播放 | 香蕉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熟女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