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1-24 22:38:58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每經記者 李卓 每經實習記者 王郁彪 每經編輯 王麗娜
刷新今年以來全球保險科技領域最高融資紀錄后,水滴公司再傳上市消息。
啟信寶顯示,11月24日,騰訊控股對水滴關聯公司北京縱情向前科技有限公司追加約1.5億美元戰略投資。據知情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這筆融資將用于線上業務和保險科技投入。另有消息稱,水滴公司計劃2021年第一季度正式赴美IPO,IPO估值為60億美元,高盛、美銀等將擔任聯席主承銷商。對此,水滴公司向記者回應稱“不予置評”。
上市傳聞似乎有跡可循。今年8月,水滴公司宣布完成2.3億美元D輪融資,瑞士再保險集團和騰訊聯合領投。記者注意到,領投方瑞士再保險集團曾是平安好醫生赴港上市時的基石投資者之一。此外,6月2日,中國太保與瑞士再保險亞洲投資公司簽訂了《基石投資協議》,后者則是瑞士再保險集團成員之一。
其實,在年初疫情后復工首日,水滴公司創始人兼CEO沈鵬在公司內部信中指出,“未來一段時間資本市場會變得更冷,要么我們加速實現公司盈利,要么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艱難地融資,否則只有倒下。”
不過,強監管和輿論壓力仍是懸在水滴公司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此外,業務邊界不斷擴圍的同時,也意味著其“里里外外”的競爭對手與日俱增。
水滴公司自成立以來先后推出了水滴籌(互聯網大病籌款)、水滴互助(網絡互助)以及水滴保險商城(保險經紀)三條業務線,形成了“眾籌+互助+保險”的商業閉環。具體而言,水滴籌、水滴互助等帶有公益性質的項目為公司整體提供流量及用戶的導入、盤活,以水滴保險商城為核心的保險業務則是利潤來源。
水滴保險商城對外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1-10月水滴保險商城的年化簽單保費接近120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長140%。截至11月8日,水滴保險商城上線以來累計完成的年化簽單保費突破200億元。此外,截至今年9月,水滴保險商城累計保障用戶數量超過1.4億。
另據沈鵬于6月公開透露的相關財務數據顯示,水滴保險業務作為主要收入板塊,使得水滴公司在今年4月和5月實現單月盈利。而相對應的非盈利模塊,水滴籌等業務則依舊通過保險業務予以支撐。水滴公司方面稱,水滴籌業務自上線以來堅持“0服務費”,平臺不抽取任何傭金,堅持補貼第三方渠道手續費(0.6%),累計補貼1億多元。
顯然,如果沒有來自水滴籌等業務的用戶積累與流量盤活,保險業務難言規模化。因此,兩條業務線是相互促進的關系。針對此,沈鵬曾表示,未來水滴公司還會持續提升保險業務的盈利能力,堅持對水滴籌業務進行補貼和支持。
但在流量紅利漸失,獲客成本高企的當下,加之互聯網大病眾籌行業亂象叢生,公眾信任被嚴重消耗,負責用戶、流量導入盤活的關鍵業務線也或將正面臨增長的瓶頸。因此,拓寬業務邊界、向更深入的市場進軍則成了水滴公司尋找新增長點的關鍵。
早在D輪融資之時,水滴公司就對外透露,已在原有的保險保障業務(水滴籌、水滴互助、水滴保險商城)以外,進軍醫療健康服務。而此次被騰訊追投后,線上業務將獲得重點扶持,其中不難想見也將包括健康服務板塊下的健康管理、創新支付、互聯網醫療等多條線上產品。
記者注意到,定位為互聯網健康保障平臺的水滴公司,如今業務分為保險保障和醫療健康兩大版塊。醫療健康板塊則囊括了“藥+險”模式的藥品福利平臺好藥付、線上問診等多條業務線。沈鵬此前也表示,“希望打造中國版的聯合健康。”
事實上,保險保障業務和健康服務業務的關聯性在于不同場景下的協調與配合。從互聯網大病眾籌、網絡互助、互聯網保險等業務角度切入大健康生態圈看似順理成章,但新業務的布局以及業務間的銜接仍需大力加碼投入。
水滴公司的壓力,不只是來自內部流量增長以及提升自身造血能力等的壓力,還有外部對于網絡眾籌、網絡互助等業態監管的吃緊。此前,銀保監會給網絡互助劃的四條紅線,其中一條為不能沉淀資金池,包括螞蟻的相互寶在內的各大互助平臺都被指存在這一問題,水滴籌自然也不例外。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適時轉型似乎也不失為一種更加安全的打法。
此外,拓寬業務邊界,向更廣、更深的市場邁進,對于水滴公司而言也意味著將與更多競爭對手在不同賽道上進行比拼。
除了網絡大病籌款賽道上,輕松籌、愛心籌以及360大病籌等老對手外,水滴互助也面臨著支付寶的相互寶、美團互助等來自巨頭的壓力。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此次騰訊追投1.5億美元,也將用以增加面對螞蟻集團的競爭力。
而邁向大健康賽道,巨頭身影更是比比皆是。除了身居港股近來市值大漲的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京東健康近期也已通過上市聆訊,估值一度高達300億美元。此外還有從不同細分領域切入的百度健康,以及完成對百科名醫網的全資收購、隨后又推出醫療健康首個業務品牌“小荷醫療”的字節跳動。
站在這個微妙的時間節點,無論是主動下場參戰還是被動轉型,水滴公司都來到了自身發展最為關鍵的一步。關于未來的暢想,其更是需要建立在能否盈利、切換賽道成敗、后續資本市場表現等一系列正向的反饋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