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4-08 17:04:31
◎2019年,中央企業資產總額87.0萬億元,地方國有企業資產總額146.9萬億元。匯總中央和地方情況,2019年,全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233.9萬億元。
◎央企要融入國家基礎研究創新體系,主動承擔重大項目,進一步加大原創技術的研發投入。
每經記者|李可愚 每經編輯|陳星
由于疫情的侵擾,剛剛過去的2020年極不平凡,但我國國企央企仍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1月27日,財政部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以下稱國有企業)奮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實現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2.1%,利潤總額達上年同期95.5%,經濟運行回穩向好趨勢不斷鞏固。
國務院國資委秘書長彭華崗1月19日介紹,2020年,中央企業實現凈利潤1.4萬億元,同比增長2.1%。
從這兩份沉甸甸的成績單可以看出,國有企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作為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地位不斷凸顯。
(圖片說明:1~2月,國有企業利潤總額5489.4億元,同比增長1.5倍)
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為何中國國企能夠交出一份超預期的成績單?從過去幾十年的歷程來看,我國國企已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這不僅幫助其成功抵御疫情等因素帶來的困難和挑戰,也讓我們的國家在面對變局之時更有底氣、更加從容。
國資委數據顯示,1949年~1998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工業總產值由36.8億元增長到3.4萬億元,增長了925.9倍,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4.2%,明顯高于同期世界工業增長4.1%和發展中國家增長5.5%的水平。
1978年~2018年,全國國有企業實現營業收入58.8萬億元,利潤總額3.4萬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1.9%、10.3%。2018年全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178.7萬億元、所有者權益63.1萬億元,分別達到1978年的247.1倍和130倍。
國有企業的發展和繁榮,也為國家積攢起雄厚的家底。
《國務院關于2019年度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綜合報告》介紹,2019年,中央企業資產總額87.0萬億元,地方國有企業資產總額146.9萬億元。匯總中央和地方情況,2019年,全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233.9萬億元。
(圖片說明:2020年,國有企業實現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2.1%,利潤總額達上年同期95.5% 圖片來源:新華社)
國有企業不僅為國家積攢下雄厚家底,在關鍵時刻還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襲,中國國企挺身而出,展現出強大的“戰疫力量”,在疫情防控阻擊戰階段性勝利中顯示出“大國頂梁柱”的擔當。
——2020年1月23日,中建三局迅速組建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團隊,先后10余個晝夜高質量完成了面積近11.4萬平方米、病床2600張的“兩山醫院”項目。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團隊科學組織4萬余名現場人員、3500余臺套大型設備晝夜兼程,在億萬“云監工”注視下,完成建設任務。
——“我有熔噴布,誰有口罩機?”2020年2月6日,中國石化在社交媒體發布一條消息,引起社會強烈反響。僅僅一天的時間,中國石化已與合作伙伴對接完成11條口罩生產線。據當時初步估算,2月29日實現新增產能至60萬副每日,3月10日實現至100萬副每日以上。
——2020年1月19日以來,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成立科研攻關領導小組,安排數億研發資金,布局三個研究院、所,在全病毒滅活疫苗和基因重組蛋白疫苗等多條技術路線上并跑開發新冠疫苗。當年末,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附條件上市。數據顯示,疫苗保護率為79.34%,實現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可負擔性的統一。疫苗研發跑出了“中國速度”。
在改革的助力下,我國國企發展前景更加廣闊。
今年1月27日召開的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就明確,按照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部署,緊盯重點問題攻堅克難,力爭到年底完成三年改革任務的70%以上。
同月,國資委主任郝鵬在《求是》雜志上撰文指出,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必須扭住新發展理念不放松,堅持以改革激發活力動力,全力破除影響和制約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頑瘴痼疾,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大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創新體制機制,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推動國有經濟實現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文章還指出,要著力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堅持更好服務國家戰略,進一步聚焦戰略安全、產業引領、國計民生、公共服務等功能,調整存量結構,優化增量投向,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上的重要作用。
此外,郝鵬還在今年2月指出,央企要融入國家基礎研究創新體系,主動承擔重大項目,進一步加大原創技術的研發投入,在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方向加快布局一批基礎應用技術,在人工智能、空間技術、裝備制造等方面加快突破一批前沿技術,在電力裝備、通信設備、高鐵核電、新能源等領域加快鍛造一批長板技術,不斷增強行業的共性技術供給。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