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9-08 17:43:52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表示,“十四五”時期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
每經記者 李彪 北京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 陳旭
9月7日,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合會)2021年年會在北京開幕。本次年會的主題為“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生態環境部部長、國合會中方執行副主席黃潤秋主持開幕式并致辭。
黃潤秋在致辭時表示,“十三五”規劃確定的我國生態環境9項約束性指標和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圓滿完成。
2020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例提高到了87%,比2015年上升了5.8個百分點。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是37微克每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了28.8%。
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達到了83.4%,比2015年上升了17.4個百分點。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長江流域、渤海入海河流國控斷面均已經消除了劣五類,長江干流全部實現二類及以上水質。
此外,全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塊的安全利用率均超過了90%。我國還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如期實現了2020年底固體廢物零進口目標。
黃潤秋表示,“十四五”時期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
“具體來說,我們要一體化推進減污降碳強生態。”黃潤秋強調,為此我國將深入開展碳達峰行動,在做好頂層設計的前提下,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率先達峰,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的盲目上馬,嚴格落實“三線一單”,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和污染物排放區域削減等要求,建設完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穩步擴大覆蓋范圍,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制定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及其開展適應氣候變化行動。
在開幕式上,國合會中方首席顧問、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介紹了國合會2021年關注問題報告和政策建議草案。
他介紹了初步提出的四條原則性建議:堅持全球生態系統的整體性,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污染防治等主流化,強化跨部門、跨區域、跨領域政策的銜接,通過生態資本核算,探索建立綠色責任賬戶,夯實綠色低碳發展的微觀基礎,保障轉型的全面性、平穩性、普惠性。
將“雙碳”目標作為綠色城鎮化的重要戰略抓手。依托城市更新,建成縣域發展和綠色鄉村振興三大支柱,打造綠色城鎮化的新范式,構筑低碳空間新格局。
重視綠色數字創新賦能,協同推進可持續生產和消費,利用低碳循環經濟加強供應鏈上下游綠色聯動,推動形成全程綠色價值鏈,打造綠色“雙循環”,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協同推進國內目標舉措與國際治理進程,建立更緊密的綠色發展伙伴關系,通過綠色投融資可持續貿易和技術合作等,推動包容綠色轉型和發展成果共享。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