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0-28 22:05:30
◎《規劃》提出,要推進修訂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制定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條例。完善與國防建設相銜接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全面建立并實施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加大損害賠償力度。
◎《規劃》指出,要健全大數據、人工智能、基因技術等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研究構建數據知識產權保護規則。
每經記者|李可愚 每經編輯|陳旭
10月28日,中國政府網正式發布《“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開展知識產權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實施保障措施,對未來五年的知識產權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是繼今年9月下旬《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對外發布后,近期涉及知識產權領域的又一份高層次重磅文件。
《規劃》提出,到2025年,我國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要達到12件,比2020年增加5.7件。
圖片來源:新華社
近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知識產權領域重磅政策文件不斷出爐:9月2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為我國加快建設知識產權強國作出全面部署。
該綱要明確,到2025年,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知識產權保護更加嚴格,社會滿意度達到并保持較高水平,知識產權市場價值進一步凸顯,品牌競爭力大幅提升。
到2035年,我國知識產權綜合競爭力躋身世界前列,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識產權強國基本建成。
此次,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進一步完善了知識產權工作和有關改革的頂層設計。
對于重視知識產權工作的意義,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要素的有效分配可能對未來的經濟潛在增速產生重大影響,因此需要遵循效率優先的原則。而要落實這一原則,需要進一步落實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數據五大生產要素的市場化配置。要素配置改革工作有利于挖掘人才和智力優勢、鼓勵技術和知識在經濟活動中進一步發揮作用,提高經濟潛在增速,充分秉持初次分配的效率原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規劃》圍繞五個方面部署了重點任務,包括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提高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成效支撐實體經濟創新發展、推進知識產權人才和文化建設夯實事業發展基礎等。圍繞五大任務,《規劃》還設立了商業秘密保護工程等十五個專項工程。
此次發布的《規劃》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設立了“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等8個主要預期性指標。
例如,《規劃》提出,到2025年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2件,這一表述延續了“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有關表述,也意味著該指標要在2020年的基礎上增加5.7件。
與此同時,對于知識產權保護,此次發布的《規劃》也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舉措。
例如,在完善知識產權法律政策體系方面,《規劃》提出,健全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開展知識產權基礎性法律研究。統籌推進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反壟斷法、科學技術進步法、電子商務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修改完善。加強地理標志、商業秘密等領域立法,出臺商業秘密保護規定。完善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法規。
與此同時,要推進修訂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制定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條例。完善與國防建設相銜接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全面建立并實施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加大損害賠償力度。研究建立健全符合知識產權審判規律的特別程序法律制度。適應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依法及時推動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立改廢釋。
此外,對于新領域、新業態的知識產權保護,此次發布的《規劃》也有頗多著墨。
《規劃》指出,要健全大數據、人工智能、基因技術等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研究構建數據知識產權保護規則。完善開源知識產權和法律體系。完善電子商務領域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健全遺傳資源獲取和惠益分享制度,建立跨部門生物遺傳資源獲取和惠益分享信息共享制度。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