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產業趨勢

每經網首頁 > 產業趨勢 > 正文

柳夜熙搭上“元宇宙”班車 虛擬偶像這行能否持續火熱

每日經濟新聞 2021-11-22 16:37:56

◎借助元宇宙概念的熱潮,一位虛擬美妝達人“柳夜熙”火了。這讓不少人再次將目光投向了虛擬偶像行業。

◎在虛擬偶像周邊市場規模1074.9億元的預測之外,也要看到行業競爭之殘酷。B站CEO陳睿在演講中表示,單入住B站的虛擬偶像、主播就有32412個,同比去年增長了40%。

◎還要看到,虛擬偶像也不是完全不會“塌房”,這一行同樣需要精耕細作。或許這就是至今只有一個洛天依的原因。

每經記者|郭榮村    每經實習記者|劉中凝    每經編輯|文多    

在抖音上,一個叫“柳夜熙”的賬號擁有500多萬粉絲,這個賬號目前只有兩條作品:一條視頻,點贊超 300萬;另一條為圖片做成的簡單動畫,點贊超100萬。

借助元宇宙概念的熱潮,這位虛擬美妝達人“柳夜熙”火了。

早在1989年,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便發起了“可視人計劃”(Visible Human Project),首次提出虛擬數字人概念。而近期隨著元宇宙概念爆發,虛擬偶像的熱度也不斷升溫。資本的目光聚焦到這特別的“偶像”身上,越來越多互聯網大廠也紛紛投注虛擬偶像產業。

圖片來源:“柳夜熙”抖音主頁截圖

在“虛擬”與“現實”搭橋

虛擬偶像(Virtual Idol)是指由人工創造的,在虛擬或現實世界進行偶像活動的虛擬形象。早在“元宇宙”概念火熱之前,虛擬偶像就已經活躍在亞文化環境中,只是“元宇宙”概念使得虛擬偶像更為出圈。

虛擬偶像這一概念最早于1990年由日本人發明。早期的虛擬偶像僅停留在動畫和唱歌上,比如動畫《超時空要塞》中的虛擬歌手林明美。隨著全息投影等科學技術的發展,諸如初音未來、洛天依等虛擬歌手更加具象化地出現在公眾視野。2016年12月開始活動的視頻博主“絆愛”為虛擬偶像注入新的概念——“用計算機圖形技術生成的虛擬形象,在網絡平臺上進行視頻創作和直播等娛樂活動的Vup/Vtuber”。

記者注意到,早期虛擬up主(視頻號主人)并不以偶像活動作為目的,而近期的Vup企劃則有意無意加入了偶像活動。除此以外,還有虛擬主播的概念,顧名思義就是進行直播活動的虛擬藝人,但并不是所有虛擬UP主都開展直播活動,所以一般不用該稱呼泛指所有虛擬UP主。

2020年前后,以彩虹社等海外團體及psp live、A-SOUL等國內團體為代表的虛擬藝人就以B站為中心,開始在國內集中活動。而元宇宙概念的出現則讓虛擬偶像爆火。

虛擬偶像是通過繪畫、音樂、動畫、CG等形式制作,在因特網等虛擬場景或現實場景進行演藝活動,但本身并不以實體形式存在的人物形象,具有參與性強、無負面信息等屬性。元宇宙推動的AR/VR以及AI技術進步也使得虛擬偶像越來越優秀。

早期虛擬偶像的代表“初音未來”使用了完全虛擬的形象,技術上基于雅馬哈的VOCALOID歌聲合成引擎,由藤田咲擔任聲源采集。初音未來作為虛擬歌姬,使用全息投影技術舉行演唱會。“國產”虛擬藝人洛天依和初音未來一樣,也是基于同樣的技術。

虛擬UP一般會使用LIVE2D和3D建模。2D成本較低,畫師“miyou”向記者表示:“如果不考慮建模的費用,2500~3500元人民幣就能獲得一套2D虛擬模型。”建模師“小葉”則表示:“一千個建模師有一千個價格,建模費用沒有明確標價的市場,只有信譽當貨幣。”

2D技術相對簡單且較容易實現演出效果,通常是虛擬UP主的首選。3D技術可以突破2D的限制,配合動作捕捉可以做出大范圍的肢體動作,從而更好地展現虛擬形象。但3D和動捕配套設施成本較高。一些虛擬UP主在活動后期條件允許時,會將2D模型的形象重新用3D模型表示,并配置相應的設備,此時稱為“3D化”。為了在不同的設備、畫面要求下分別發揮各自的優點,同時也存在3D模型與2D模型并用的虛擬UP主。近日記者了解到,A-SOUL采用的3D模型和實時動作捕捉技術,能讓微表情與小動作都能被采集,具有優越的表演效果。同時動作捕捉技術使得藝人可以借助虛擬形象登臺演出。

資本布局虛擬偶像產業

2017年2月18日,動畫電影《刀劍神域:序列之爭》上映,其中的虛擬歌姬尤娜引起觀眾注意。尤娜是世界上首位以增強現實偶像身份“出道”的明星,這位由程序控制的人工智能機器人,還在線下舉辦了個人首場演唱會,且粉絲眾多。這一切看似不可思議,而元宇宙概念似乎逐漸將這一切變成現實。

記者注意到利歐股份(002131.SZ)11月16日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早在2020年,公司就開始嘗試將AI人工智能和AR增強現實技術運用于電商直播,多維度實現虛擬主播的場景運用,包括自建虛擬主播進行培育和營銷,打造品牌自有的AI代言人;同時也一直推動虛擬偶像IP的代言等創新營銷活動,為元宇宙的真正到來打下堅實基礎。

除利歐股份以外,越來越多的公司投入到這一浪潮中。艾媒咨詢數據顯示,預計2021年中國虛擬偶像核心市場規模將達到62.2億元,帶動的周邊市場規模為1074.9億元。

元宇宙提供的AI/AR等相關技術進步,則支撐著虛擬偶像真實感和互動性的進一步提高。統計顯示,2021年已至少有12家主營業務含虛擬人/虛擬偶像/虛擬主播的公司獲得了融資。包括騰訊、江蘇衛視、愛奇藝在內大的眾多影視媒體和眾多國潮新消費品牌,紛紛推出了虛擬形象擁抱年輕市場。

除柳夜熙以外,國外的虛擬KOL——Lil Miquela在 Instagram 上擁有300萬粉絲。今年9月,國內首個超寫實數字人AYAYI 宣布入職阿里,成為天貓超級品牌日的數字主理人,牽手摩登天空虛擬音樂藝人廠牌 No Problem,其小紅書入駐筆記點贊破10萬。

得益于1995~2009年出生的Z世代人群對數字化的環境和虛擬內容有著較強的包容性和接受能力, 虛擬偶像得以進一步升級發展。而近年粉絲經濟不斷發展,偶像作為粉絲經濟的主要付費對象,資本更加重視對偶像的商業價值進行深度挖掘,而打造虛擬偶像便是資本進一步布局偶像行業的手段之一。相比于真人偶像,虛擬偶像在生命力、可塑性等方面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而且虛擬偶像主觀性弱,運營起來比真人偶像易控制,商業價值創造能力更穩定,這也就是虛擬偶像會受到資本青睞的原因。正是在Z世代和粉絲經濟的潮汐之中,虛擬偶像能得以順勢而為,快速破圈。

圖片來源:洛天依B站主頁截圖

虛擬偶像運營也非易事

很多的案例證明,虛擬偶像產業也會面臨諸多挑戰。

2018年9月27日,樂元素推出實時互動式虛擬偶像養成企劃《戰斗吧歌姬》。然而運營商對海外和本土觀眾的區別對待、投資方撤資、直播少等問題導致企劃于2021年2月18日便草草收場。同樣由秋元康與ANIPLEX、索尼音樂聯手組成綜合企劃的虛擬偶像組合“22/7”,也在2017年7月22日正式出道,4年后卻變成了不倫不類的存在。

目前,虛擬偶像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完全虛擬;另一類在現實中有真人原型,原型被稱為“中之人”。

日本VTuber元老絆愛走紅之后,公司推出4個新的中之人即虛擬藝人的扮演者,希望將絆愛分身化運營,并且邊緣化原有的“中之人”春日望,導致粉絲反感,絆愛迅速掉粉。

原星夢手記偶像企劃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虛擬偶像最大的優勢應該是可控。集合一群人的智慧去制作出一個比現實優秀的人類,但現在技術難關就是聲音,如果不突破這個技術,是無法建立出一個完美的可控人物。目前國內全部虛擬偶像都是走歪了的,應該稱為虛擬主播更合適,這些虛擬主播其實就是套了二次元皮的真人,這里的風險是觀眾與中之人綁死,中之人跑粉絲就散了,公司沒有任何控制權。同時因為虛擬偶像的魅力全靠中之人,但不比真人偶像優秀,結果就沒發揮出任何虛擬偶像的優勢。”

虛擬偶像從“出生”到有“賺錢能力”,期間需要耗費大量資金運作,主要花費在上游的制作設備和下游的商業演出活動上。艾媒咨詢數據顯示,國內一支虛擬偶像單曲的制作,成本便高達200萬元。尤其是原創IP虛擬偶像,本身沒有粉絲基礎,需要較高的資金成本進行營銷引流。同時目前國內少有像元老級偶像洛天依一樣可進行直播帶貨、辦演唱會、上節目等多種商業活動的虛擬偶像,大部分的虛擬偶像商業化應用場景還比較少,其主要的變現渠道還是依靠粉絲。就算是洛天依這樣的“大牌”,也在去年做客李佳琦直播間期間,發生唱歌環節全程無聲的技術事故。

與真人偶像類似,虛擬偶像一樣競爭激烈。B站CEO陳睿在演講中表示,單入住B站的虛擬偶像、主播就有32412個,同比去年增長了40%。龐大的數量背后是殘酷的競爭。記者注意到,有大量的虛擬藝人僅擁有幾百粉絲。

封面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在抖音上,一個叫“柳夜熙”的賬號擁有500多萬粉絲,這個賬號目前只有兩條作品:一條視頻,點贊超300萬;另一條為圖片做成的簡單動畫,點贊超100萬。 借助元宇宙概念的熱潮,這位虛擬美妝達人“柳夜熙”火了。 早在1989年,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便發起了“可視人計劃”(VisibleHumanProject),首次提出虛擬數字人概念。而近期隨著元宇宙概念爆發,虛擬偶像的熱度也不斷升溫。資本的目光聚焦到這特別的“偶像”身上,越來越多互聯網大廠也紛紛投注虛擬偶像產業。 圖片來源:“柳夜熙”抖音主頁截圖 在“虛擬”與“現實”搭橋 虛擬偶像(VirtualIdol)是指由人工創造的,在虛擬或現實世界進行偶像活動的虛擬形象。早在“元宇宙”概念火熱之前,虛擬偶像就已經活躍在亞文化環境中,只是“元宇宙”概念使得虛擬偶像更為出圈。 虛擬偶像這一概念最早于1990年由日本人發明。早期的虛擬偶像僅停留在動畫和唱歌上,比如動畫《超時空要塞》中的虛擬歌手林明美。隨著全息投影等科學技術的發展,諸如初音未來、洛天依等虛擬歌手更加具象化地出現在公眾視野。2016年12月開始活動的視頻博主“絆愛”為虛擬偶像注入新的概念——“用計算機圖形技術生成的虛擬形象,在網絡平臺上進行視頻創作和直播等娛樂活動的Vup/Vtuber”。 記者注意到,早期虛擬up主(視頻號主人)并不以偶像活動作為目的,而近期的Vup企劃則有意無意加入了偶像活動。除此以外,還有虛擬主播的概念,顧名思義就是進行直播活動的虛擬藝人,但并不是所有虛擬UP主都開展直播活動,所以一般不用該稱呼泛指所有虛擬UP主。 2020年前后,以彩虹社等海外團體及psplive、A-SOUL等國內團體為代表的虛擬藝人就以B站為中心,開始在國內集中活動。而元宇宙概念的出現則讓虛擬偶像爆火。 虛擬偶像是通過繪畫、音樂、動畫、CG等形式制作,在因特網等虛擬場景或現實場景進行演藝活動,但本身并不以實體形式存在的人物形象,具有參與性強、無負面信息等屬性。元宇宙推動的AR/VR以及AI技術進步也使得虛擬偶像越來越優秀。 早期虛擬偶像的代表“初音未來”使用了完全虛擬的形象,技術上基于雅馬哈的VOCALOID歌聲合成引擎,由藤田咲擔任聲源采集。初音未來作為虛擬歌姬,使用全息投影技術舉行演唱會。“國產”虛擬藝人洛天依和初音未來一樣,也是基于同樣的技術。 虛擬UP一般會使用LIVE2D和3D建模。2D成本較低,畫師“miyou”向記者表示:“如果不考慮建模的費用,2500~3500元人民幣就能獲得一套2D虛擬模型。”建模師“小葉”則表示:“一千個建模師有一千個價格,建模費用沒有明確標價的市場,只有信譽當貨幣。” 2D技術相對簡單且較容易實現演出效果,通常是虛擬UP主的首選。3D技術可以突破2D的限制,配合動作捕捉可以做出大范圍的肢體動作,從而更好地展現虛擬形象。但3D和動捕配套設施成本較高。一些虛擬UP主在活動后期條件允許時,會將2D模型的形象重新用3D模型表示,并配置相應的設備,此時稱為“3D化”。為了在不同的設備、畫面要求下分別發揮各自的優點,同時也存在3D模型與2D模型并用的虛擬UP主。近日記者了解到,A-SOUL采用的3D模型和實時動作捕捉技術,能讓微表情與小動作都能被采集,具有優越的表演效果。同時動作捕捉技術使得藝人可以借助虛擬形象登臺演出。 資本布局虛擬偶像產業 2017年2月18日,動畫電影《刀劍神域:序列之爭》上映,其中的虛擬歌姬尤娜引起觀眾注意。尤娜是世界上首位以增強現實偶像身份“出道”的明星,這位由程序控制的人工智能機器人,還在線下舉辦了個人首場演唱會,且粉絲眾多。這一切看似不可思議,而元宇宙概念似乎逐漸將這一切變成現實。 記者注意到利歐股份(002131.SZ)11月16日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早在2020年,公司就開始嘗試將AI人工智能和AR增強現實技術運用于電商直播,多維度實現虛擬主播的場景運用,包括自建虛擬主播進行培育和營銷,打造品牌自有的AI代言人;同時也一直推動虛擬偶像IP的代言等創新營銷活動,為元宇宙的真正到來打下堅實基礎。 除利歐股份以外,越來越多的公司投入到這一浪潮中。艾媒咨詢數據顯示,預計2021年中國虛擬偶像核心市場規模將達到62.2億元,帶動的周邊市場規模為1074.9億元。 元宇宙提供的AI/AR等相關技術進步,則支撐著虛擬偶像真實感和互動性的進一步提高。統計顯示,2021年已至少有12家主營業務含虛擬人/虛擬偶像/虛擬主播的公司獲得了融資。包括騰訊、江蘇衛視、愛奇藝在內大的眾多影視媒體和眾多國潮新消費品牌,紛紛推出了虛擬形象擁抱年輕市場。 除柳夜熙以外,國外的虛擬KOL——LilMiquela在Instagram上擁有300萬粉絲。今年9月,國內首個超寫實數字人AYAYI宣布入職阿里,成為天貓超級品牌日的數字主理人,牽手摩登天空虛擬音樂藝人廠牌NoProblem,其小紅書入駐筆記點贊破10萬。 得益于1995~2009年出生的Z世代人群對數字化的環境和虛擬內容有著較強的包容性和接受能力,虛擬偶像得以進一步升級發展。而近年粉絲經濟不斷發展,偶像作為粉絲經濟的主要付費對象,資本更加重視對偶像的商業價值進行深度挖掘,而打造虛擬偶像便是資本進一步布局偶像行業的手段之一。相比于真人偶像,虛擬偶像在生命力、可塑性等方面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而且虛擬偶像主觀性弱,運營起來比真人偶像易控制,商業價值創造能力更穩定,這也就是虛擬偶像會受到資本青睞的原因。正是在Z世代和粉絲經濟的潮汐之中,虛擬偶像能得以順勢而為,快速破圈。 圖片來源:洛天依B站主頁截圖 虛擬偶像運營也非易事 很多的案例證明,虛擬偶像產業也會面臨諸多挑戰。 2018年9月27日,樂元素推出實時互動式虛擬偶像養成企劃《戰斗吧歌姬》。然而運營商對海外和本土觀眾的區別對待、投資方撤資、直播少等問題導致企劃于2021年2月18日便草草收場。同樣由秋元康與ANIPLEX、索尼音樂聯手組成綜合企劃的虛擬偶像組合“22/7”,也在2017年7月22日正式出道,4年后卻變成了不倫不類的存在。 目前,虛擬偶像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完全虛擬;另一類在現實中有真人原型,原型被稱為“中之人”。 日本VTuber元老絆愛走紅之后,公司推出4個新的中之人即虛擬藝人的扮演者,希望將絆愛分身化運營,并且邊緣化原有的“中之人”春日望,導致粉絲反感,絆愛迅速掉粉。 原星夢手記偶像企劃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虛擬偶像最大的優勢應該是可控。集合一群人的智慧去制作出一個比現實優秀的人類,但現在技術難關就是聲音,如果不突破這個技術,是無法建立出一個完美的可控人物。目前國內全部虛擬偶像都是走歪了的,應該稱為虛擬主播更合適,這些虛擬主播其實就是套了二次元皮的真人,這里的風險是觀眾與中之人綁死,中之人跑粉絲就散了,公司沒有任何控制權。同時因為虛擬偶像的魅力全靠中之人,但不比真人偶像優秀,結果就沒發揮出任何虛擬偶像的優勢。” 虛擬偶像從“出生”到有“賺錢能力”,期間需要耗費大量資金運作,主要花費在上游的制作設備和下游的商業演出活動上。艾媒咨詢數據顯示,國內一支虛擬偶像單曲的制作,成本便高達200萬元。尤其是原創IP虛擬偶像,本身沒有粉絲基礎,需要較高的資金成本進行營銷引流。同時目前國內少有像元老級偶像洛天依一樣可進行直播帶貨、辦演唱會、上節目等多種商業活動的虛擬偶像,大部分的虛擬偶像商業化應用場景還比較少,其主要的變現渠道還是依靠粉絲。就算是洛天依這樣的“大牌”,也在去年做客李佳琦直播間期間,發生唱歌環節全程無聲的技術事故。 與真人偶像類似,虛擬偶像一樣競爭激烈。B站CEO陳睿在演講中表示,單入住B站的虛擬偶像、主播就有32412個,同比去年增長了40%。龐大的數量背后是殘酷的競爭。記者注意到,有大量的虛擬藝人僅擁有幾百粉絲。
柳夜熙 虛擬偶像 元宇宙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1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天堂va在线视频 | 五月天狠狠爱-伊人久久综合网 | 中文字幕一本高清在线 | 综合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亚洲欧洲免费无线码 | 在线免费观看的三级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