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2-28 23:59:21
每經特約評論員 曹中銘
日前,知名私募大佬但斌在朋友圈中表示,東方港灣的所有產品累計凈值在1元以下的不再收管理費,回到1元以上再收。困難時刻,希望與客戶一起共渡難關。該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市場強烈關注。個人以為,私募基金累計凈值低于1元時不收取管理費的舉措,值得公募基金效仿。
我國公募基金行業誕生于1998年,經歷二十多年的發展,無論是基金公司數量還是行業規模,都早已今非昔比。近幾年來,公募基金行業的發展,更是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不僅新基金發行頻頻出現“一日售罄”的盛況,基金產品的數量也接近9000只。相對于4000余家上市公司,有投資者調侃稱,選擇基金投資比選擇上市公司更難。
盡管公募基金的發展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但公募基金行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也不少。比如行業創新不足,產品同質化嚴重。再如基金管理費提取問題,這也是多年來市場質疑的焦點所在。公募基金旱澇保收的管理費提取模式,頻頻受到市場詬病。
此外,公募基金頻現的清盤與基金經理的離職現象,同樣招致市場質疑。統計數據顯示,步入2022年以來已有約20只基金宣布清盤。而在2021年,基金清盤數量高達249只,與2020年相比增幅超40%,也刷新了近三年以來的新高。因為所管理的基金清盤,因之離職的基金經理不在少數。像2021年離職的基金經理超過300位,也創出歷史新高。清盤潮與離職潮的出現,并不利于持有人的投資,也不利于保護基金持有人的利益。
此次私募行業中的東方港灣率先宣布旗下產品累計凈值低于1元時不收取管理費,盡管個中不無“與客戶一起共渡難關”方面的考量,客觀上講,也起到了一定的宣傳效果。對于公募基金而言,具有借鑒意義。
如果公募基金也采取凈值低于1元不收取管理費的舉措,個中的積極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一方面,公募基金不會盲目發行新產品。一只新基金產品的發行,不僅需要基金公司的前期投入,產品成立后,還會面臨運營成本等方面的問題。一旦基金凈值一直處于1元以下,那么該產品將無法為基金公司帶來收益,相反還會帶來虧損,如此將倒逼基金公司對新產品的發行持審慎態度。
另一方面,此舉將倒逼基金公司加大研發投入,提升基金經理的投資決策能力,以及基金的盈利能力。有投入才會有產出,很難想像基金公司在不投入的情形下會取得好的收益。而一只基金盈利狀況如何,與基金經理的投資決策水平、能力等方面密切相關。只有從多方面提升基金經理的能力,相關基金才可能為基金公司帶來收益。
累計凈值低于1元不收管理費,還將倒逼基金公司重視人才培養與儲備。畢竟人才是基金能否盈利的重要因素。而且,此舉也有利于更好地保護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可謂一舉多得。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