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3-30 23:38:07
3月29日晚,成都路橋交出了2021年成績單,在宏觀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的形勢下,通過聚焦主業,優選賽道有序推進產業育新,公司高質量發展不斷向縱深推進。
緊跟國家和行業政策導向,不斷提高管理效能質量和整體運營水平。成都路橋在做精主業,做優項目的同時,緊跟國家戰略機遇布局深耕,積極探索鄉村振興,裝配式建筑等多項領域,大力拓展新疆、西藏市場,為在新賽道尋求創新突破,厚積薄發推進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扣非凈利潤同比大增
業績增長的背后,與成都路橋不斷精耕主業,持續項目拓展,不斷增強項目獲取運作能力一脈相承。
2021年,成都路橋期內實現營收17.90億元。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7902萬元,較上年同期略微下降3.27%,而反映公司主業的扣非凈利潤則為1.05億元,同比大增33.49%。與此同時,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也較2020年有明顯改觀。
作為成都路橋營收的主要來源,公司公路市政工程施工收入為17.30億元,占營收比重達96.69%,從毛利率指標看,公司工程施工毛利率較2020年同期提升了2.94個百分點。
2021年扣非凈利潤的同比增長反映了成都路橋主業良性增長,而毛利率的提升,則是提質增效具象體現。這種增長,體現的是公司產業韌性的提升,以及聚焦主業發展,推動管理效能優化的有益實踐。
迄今為止,成都路橋從事公路工程施工已有30多年,積累了豐富的公路工程施工經驗,并嚴格按照相關體系進行工程施工,打造出一大批優質項目,榮獲中國質量檢驗協會所評選的“全國質量、服務誠信示范企業”等殊榮。
長期以來,成都路橋堅持以做大產值、做優利潤為目標,聚焦重點區域,尤其是四川、河南等地項目落地,實現了存量業務與增量業務的統籌互通,保持深耕市場的拓展強度和合作力度。
2021年中標金額大幅提升,是其有力例證。2021年,成都路橋實現工程中標26.03億元,同比大幅增加84.61%,為公司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在建重大項目綿九高速,達宣快速通道等亦有序推進。
在做好內功的同時,成都路橋面臨的外部環境也可謂占據著天時地利。
2021年12月22日,根據國家發改委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到2025年,初步建成軌道上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2021年底,四川省和重慶市提出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2022年擬推進重點任務共10個方面46項,擬推進重大項目160個,總投資約2萬億元。
作為西部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區域,四川旨在打造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成都現代綜合交通樞紐示范城市,按照成渝雙城經濟圈交通一體化規劃,川渝兩省市將構筑高效互聯的公路交通網。
成都路橋的主要業務,則正是集中在以四川省為中心的廣大西部地區。公司在成都市及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市場擁有較好的口碑,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進一步推進,基建需求將為產業鏈上的公司提供新的發展機遇。
尋求多元產業突破
身為一名深耕傳統基建領域的老兵,成都路橋在產業鏈正尋求新賽道突破。
如今,成都路橋正緊跟國家戰略機遇,積極探索鄉村振興,裝配式建筑等多領域,在新疆、西藏等地推進產業育新實踐。
這種實踐,源于成都路橋在基建領域的深厚積累。因為,鄉村振興、裝配式建筑還是與基建領域一脈相承,實現多元產業競相迸發,不僅可以提升公司業務多渠道盈利能力,也為公司主業有效協同和良性互動,提供有力支撐。
早前,針對裝配式建筑,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發展新型建造方式,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此后,關于裝配式建筑的政策陸續出臺,為我國裝配式建筑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宏觀基礎。
2021年底,成都路橋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阿拉爾市投資建設裝配式建筑及綠色低碳環保建材等新產業項目。成都路橋還將以阿拉爾市新區整體規劃與建設為目標,全面深化在交通、市政、水利等基建領域的合作,同時公司積極配合當地鄉村振興戰略、行業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落實,圍繞原有優勢業務進行全產業鏈擴張和上下游延伸,積極培育新產業和新項目。
實際上,立足主業、穩住傳統項目基本盤,成都路橋正充分利用上市公司平臺優勢和民營企業機制優勢,積極探索鄉村振興、裝配式建筑、區域規劃建設等產業與公司優勢相結合的發展道路。
與國家戰略機遇同頻共振,成都路橋正以內生與外延雙輪驅動,尋求產業長青的制勝之道。未來,公司將立足自身優勢稟賦,在新賽道不斷創新求變,尋求價值持續增長與蝶變。文/靳佚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