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7-09 13:37:58
每經記者|潘婷 每經編輯|廖丹
“9073”格局下,養老問題正從“家事”上升為“國事”。
7月8日,中國平安舉辦康養戰略開放日,就如何破解中國式養老難題、助力養老服務事業高質量健康發展、合力共建中國式養老解決方案等話題展開深入探討。
平安人壽黨委書記、董事長楊崢在會上表示,總體來看,我國的養老事業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供需不平衡的現狀依然突出,亟需更多市場化力量的介入,形成多方合力,共同支持養老事業高質量發展。在這些力量之中,保險業具備入局的天然優勢。而平安也正投身其中,積極探索中國式養老之路。
在中國,養老已形成"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這種養老格局使得養老的多重困境也逐漸凸顯。
楊崢表示,從家庭構成看,隨著中國的家庭單元越來越小,僅靠個人和家庭越來越難以支撐養老壓力。從供給角度看,國內養老服務供給端仍然存在較大缺口:一是需求增長趨勢明顯,但行業供給不足;二是養老社區管理良莠不齊,高品質康養項目稀缺。“此外,根據我們的調研,老人普遍存在著養老資源焦慮、財富焦慮等心理困擾,也往往擔憂健康誤導、就醫問診困難等潛在情況。”
今年初,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要求推動老齡事業和產業協同發展,構建和完善兜底性、普惠型、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體系,不斷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層次、高品質健康養老需求。
客戶的需求和痛點,正是市場供給的著力點。尤其在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呈現分散化競爭的格局下,養老市場的發展需要規模更大、資金更集中、服務更專業的市場化力量介入。
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副院長吳玉韶指出,新時代的新養老將由生存必需型向享受型、發展型、參與型轉變,人們普遍面臨“養老錢從哪兒來”“養老服務誰來提供”“健康支撐體系如何構建”三大問題。對此,市場和社會應當積極發揮資源配置作用。保險公司憑借在確定資金給付、高品質服務供給、綜合健康管理打造上的相關優勢,將扮演重要角色。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鎖凌燕分析稱,高質量的養老保障體系,離不開有效的養老服務體系支撐。一方面,行業要持續優化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適當提高基礎養老金水平,繼續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另一方面,要加快構建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優化城鄉養老服務供給。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在保險產品、養老服務、健康支撐體系等方面已經做出了有益探索。憑借在醫療健康領域積累的近30年經驗,中國平安很早就切入養老賽道,目前已形成“保險+居家養老”“保險+高端康養”“保險+健康管理"的一體化解決方案。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1139842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