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解決關鍵領域“卡脖子”難題、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我向總理說句話”建言征集活動持續開展引關注

每日經濟新聞 2023-01-05 22:24:47

每經記者|張蕊    每經編輯|陳星    

2023年全國兩會腳步漸近。“我向總理說句話”網民建言征集活動也在緊鑼密鼓地開展。

自2015年起,每年在全國兩會前,中國政府網都會開展“我向總理說句話”網民建言征集活動,目前已經連續開展了8次,收到的網民建言數量不斷增長。

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建言獻策助力發展,2022年12月8日,中國政府網聯合每日經濟新聞等媒體,以及各省區市、相關部委政府網站,再次啟動“我向總理說句話”建言征集活動,活動將持續至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

這條通道將直達國務院,你的看法和建議或有機會轉達《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

本次建言征集活動共分14個話題大類,包括: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主體和營商環境,教育和人才,科技與創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完善分配制度,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文化、旅游和體育,其他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連日來,廣大網民通過每日經濟新聞APP、每經網等渠道,踴躍參與建言,提出大量寶貴的意見和建議。“科技與創新”這一話題更是熱度不減。

網友關心“卡脖子”領域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要求,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強。要有力統籌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布局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發揮好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組織作用,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和能力,加快引進高端人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此次“我向總理說句話”網民建言征集活動中,廣大網民對解決關鍵領域“卡脖子”問題、加強基礎研究等給予了高度關注。

例如,網友“清晨”建議,要瞄準“卡脖子”難題,加強技術攻關。以改革激發各類人員創新創造的積極性,全面推進自主創新,組建多個產學研一體的創新中心,切實增加裝備制造業產業鏈的韌性。

網友“Z”認為,當前國內的基礎研究存在很多“卡脖子”的短板,經費投入不足、研究所需的核心資源供產受限,使基礎研究的基底較為薄弱;同時,各創新主體的科研成果轉化能力不足。

為此,該網友建議,優化科研項目的經費管理,以及大學內部教師分工。在產業界,很多研發的方針指南還需進一步細化。

網友“Xinyi”則建議對大學基礎研究給予長期穩定支持。該網友提到,科技創新是引領我國發展的關鍵力量,而大學在推動基礎研究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議對大學基礎研究給予長期穩定支持,讓高水平研究性大學積極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用。

同時要優化資源配置,長期穩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學領域取得突出成績且具有明顯創新潛力的青年人才,給予他們更大發展空間和更加寬松的政策環境,助力我國的科技創新和進步。

網友“太陽光”則建議,發揮舉國體制作用,廣招天下科技英才,研發高新技術、基礎科技、核心科技、數字科技等,打造一批有競爭優勢的中國科技品牌。以高新技術為突破口,發展高精尖領域,創造特色產業、特色產品。

科技型中小企業受關注

“中小企業能辦大事”。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中小企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中小企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力軍,也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創業創新的重要的力量。在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中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此次“我向總理說句話”網民建言征集活動中,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廣大網民給予了極大關注。

例如,網友“阿杰”建議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實施差異化幫扶和分類指導,按照企業生命周期所處階段等標準識別企業,遴選“想干事、能干事、能成事”的優秀科技型中小企業重點支持,重點圍繞產學研合作、高端人才、融資等精準發力,對中小制造業企業制定一整套穩定的優惠政策,落實在具體項目、企業上。

對于政府如何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創新營造更好的成長環境,網友“高溫合金”提出了自己的寶貴建議。這位網友表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一般都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研發成果,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要激發企業在研發中的投入,首先是對人才的投入,要留住人才。現在大多工業園區都引進了大企業,而很少引進中小企業,它們處于城鎮夾縫中的尷尬境地。

因此,這位網友建議,當地主管部門可以對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進行統籌,比如成立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園,讓它們有一個穩定的地方。二是增加創新財政補貼和成果驗收。一個企業要創新,生產一個產品,有時候會需要上下游產業鏈的配套。有時候創新會導致配套企業虧錢,反過來就阻礙了創新,所以還要補貼到配套企業。三是降低稅收和增加貸款,增加企業現金流。四是行業協會可以多組織技術交流。

網友“無錫衛”提到,目前環境下中小民營企業有很多技術創新點,但做技術研發和創新產品周期長,見效慢,需要資金持續投入,這時需要國家各級政策和資金扶持,才能將技術創新之路走下去。因此,該網友建議,國家和各級政府深入調研真正有技術創新及資金需求的中小民營企業,讓這些創新創意能最終產業化、商用化,為國家產業和經濟發展做貢獻。

網友“白白”也建議,針對中小科技企業可以采取更多傾斜政策,比如減少部分稅費,給科研人員更多資金補助和項目補助等。

新能源汽車成焦點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新能源汽車目前已成為中國智能制造“新名片”。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的信息顯示:2023年,新能源汽車繼續免征車輛購置稅,企業在新能源汽車產品方面進一步發力,預計2023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900萬輛,保持全球領先。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消費。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此次“我向總理說句話”網民建言征集活動中,廣大網民對新能源汽車行業格外關注。

例如,網友“小師兄”就建議優化新能源汽車企業創新生態環境,提高創新能量傳遞效率。這位網友提出,政府部門作為創新生態環境的重要建設者和參與者,應發揮重要作用。要帶頭營造公平競爭的經營環境,保護知識產權,打擊不正當競爭,維護各類創新群體的合法權益。政府應協調創新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根據創新群體的不同需求推出相應的優惠政策。

對于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主要技術路線,網友“小笛”建議新能源車企堅持磷酸鐵鋰作為動力電池正確的技術路線。我國鋰資源總體是夠的,可以滿足全國3億多臺汽車全面電動化需求。此外要堅持純電動和插電混動技術路線并行發展,插電混動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路徑,在促進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同時,能夠保障變革期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也是網友們熱議的焦點。

網友“小真”表示,我國汽車產業發展已經開始由電動化的上半場轉向以智能化為代表的下半場,建議針對電動汽車核心“三電”、芯片等關鍵技術領域的攻關給予更好的政策和財政扶持。

網友“Paten媽媽”提到,交通是群眾最關心的民生問題之一,也是碳排放的重要領域之一。大力發展低碳交通,利用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加快自動駕駛商用和智能交通普及,能有效緩解交通擁堵,讓老百姓出行更綠色便捷。

為此,這位網友希望國家進一步加大創新的政策支持力度,為自動駕駛規模化商用開辟合法化路徑;同時加速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化進程,廣泛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5G 等技術,構建低碳、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統,以及建立由各級政府、產業界和學術界共同參與的自動駕駛規模化商用推進機制。

網友熱議生物醫藥話題

新冠疫情以來,人民群眾對生物醫藥的關注度不斷提升。

為鼓勵創新藥研發,滿足臨床用藥需求,加快創新藥品種的審評審批速度,近一段時間以來,我國頒布多項鼓勵創新的相關政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此次“我向總理說句話”網民建言征集活動中,大家對創新藥研發、生物技術等話題關注度很高。

例如,網友“深圳鷹”建議國家立足國情率先廣泛應用以“基因+細胞”為核心的先進生物技術。

這位網友表示,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世界的發展,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產業從來沒有如此接近舞臺中央,人類、微生物、生物多樣性和環境的關系從來沒有如此激烈地被全球各界重視和討論,我們正迎來一場新世紀的生命文藝復興。

因此,該網友建議,中國能夠引領全球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立足國情率先廣泛應用以“基因+細胞”為核心的先進生物技術,充分發揮具備國際影響力的民營科研機構在全球科技創新中的作用,大力支持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國產產品,積極開放從民生切入的公共衛生場景,使得精準醫學普惠可及。

網友“重慶丘”則建議加大對創新藥研發的關注,幫助藥企成長,減輕新藥研發超長周期下的高額投入。

該網友認為,新藥“供得上、用得起”是升級藥品保障體系的基本目標。目前新藥研發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研發經費投入巨大、周期長、風險高、醫藥企業整體創新力不足等都成為國產醫藥創新發展的“絆腳石”。

因此,該網友建議加大對創新藥研發的關注,出臺系統性、綱領性的規劃,從研發激勵、定價機制、基藥準入、落地入院、多層次醫保支付體系、稅收減免、地方政府扶持等角度完善醫藥創新生態的政策支持。在醫保準入和價格談判程序中,可適當逐步提高藥品的效果類指標權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新能源汽車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熟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网站自偷自拍另类 | 伊人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小草 | 亚洲Av一综合AV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