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1-14 11:43:25
1月13日,證監會官方網站公布了修訂《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及其配套規則,涉及私募資管業務管理和資管計劃運作兩方面內容。對有關差異化監管、業務創新規劃、投資標的所涉規模比例限制等多達15項內容進行修訂。
每經記者|任飛 每經編輯|葉峰
1月13日,證監會官方網站公布了修訂《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及其配套規則,涉及私募資管業務管理和資管計劃運作兩方面內容。對有關差異化監管、業務創新規劃、投資標的所涉規模比例限制等多達15項內容進行修訂。
其中,從事并購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的資管計劃不受“同一機構管理的全部集合資管計劃投資單一資產不超過該資產凈值的 25%”限制;另外,允許符合規定條件的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可以設立私募投資基金管理子公司開展私募股權投資業務。
對于新規的修訂,業內人士表示,以券商資管為代表的的證券期貨經營機構或是最大贏家,后續發力GP自營還是母基金將深度影響現有創投機構的生存現狀,雖然一二級投資在專業上差異明顯,但可能出現的中小機構人才流失,或也是創投界新一波洗牌的開始。
證券期貨經營機構權限放開,25%自有資金投資上限被打破
2018年,受到當時出臺的《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影響,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在涉及未上市股權投資業務的合規要求有了限制,彼時針對機構自有資金投資比例將不得超過對應基金或資管計劃規模的25%。
該規定影響下,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從事私募股權投資業務的權限被壓縮,據華南某知名創投機構投資總監在1月13日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交流時表示,很多機構甚至已將投資規模上限劃定為20%以自律,有的機構索性停掉了一級市場的投資。
但隨著新政的到來,這一局面或被徹底扭轉。根據證監會1月13日發布的信息,近日已對原《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及其配套規則進行修訂,重點修改事項多達15條,但核心聚焦于此類機構針對私募股權投資業務的資金投資比例、新增機構屬性等方面。
簡單說來,原規定“同一機構管理的全部集合資管計劃投資單一資產不超過該資產凈值的25%”限制將取消,同時,符合規定條件的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可以設立私募投資基金管理子公司開展私募股權投資業務。
對此,前述投資總監坦言,即便在資管新規之后,證券期貨經營機構亦沒有停下對股權市場的投資,但由于投資比例的限制,基金募集的來源成了最大的障礙。“一方面,很多此類機構自有資金充裕,但要想組建股權投資基金,自己出資比例只能占到25%甚至更低,其他的錢也要向社會募集,特別是政府引導基金。”
但其透露說,由于相關機構缺乏在一級市場上長期的投資業績積累,相較于精品VC、PE的募資能力還差的很遠,因此如何解決基金募集的后半程,即找到剩余75%-80%的資金非常困難,“實務中不乏相關機構選擇與現有VC、PE合作,形成所謂‘GP'的管理模式,其實非常別扭。”而隨著此項規定的放開,未來證券期貨經營機構權限將被放開,25%自有資金投資上限被打破。
券商資管或是最大贏家,發力GP自管還是母基金成看點
根據證監會的計劃和說明,新政將在2023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那么,關于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的界定到底如何看待,哪類機構能夠捷足先登?在業內人士看來,券商資管或是最大贏家。
如前所述,本次新政的變化中對監管原則和導向上做了調整,符合規定條件的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可以設立私募投資基金管理子公司開展私募股權投資業務,意在推動資本充足、公司治理健全、合規運營穩健、專業能力適配的證券公司規范發展私募資產管理業務。
由此可見,券商或在新規正名之后全力開動,換句話說就是“重操舊業”將被認可。“原先,包括券商資管、銀行理財子公司、保險資金等都是我們爭取募資的來源,但新規落地之后,券商資管率先符合新規的自管要求,最有可能實行GP自管。”
前述投資總監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絕大多數券商手握股權投資牌照不足為奇,但由于原資管規定的限制,基金數量和規模發展受阻,新規落地之后,將標志著此類機構重操舊業被認可,因此完全可以實行GP自管,無需再通過與VC、PE合作,或是降低合作的比例。
“事實上,中基協前不久出臺的《私募投資基金登記備案辦法(征求意見稿)》就已經為此有所鋪墊,其對新備案的高管提出更高要求,意在強化一二級業務的協同,希望把私募股權和私募證券打通,特別是針對新增備案的機構來說,對高管的復合型工作經驗要求極高。”前述投資總監表示,包括對新備案機構實繳規模的千萬起底要求,都在鼓勵大的機構股東入場。
但他同時表示,如果未來券商資管就股權投資進行GP自管,或將造成新入局的大機構與存量中小精品創投機構在生存空間上的擠壓。“未來券商資管發力的方向將影響現有創投生態的格局,畢竟相較于專業創投機構,券商在投資端實力已有削弱,發力母基金參與一級市場或比GP自管更加實際和科學。”
中小機構面臨人才流失危機?創投界或迎一波洗牌
“其實,新規落地的潛在影響還在于提升行業的競爭力,特別是對中小創投機構來說,人才流失的問題或將出現,創投界或也迎來一波洗牌。”前述投資總監表示,如果未來被限機構松綁,大力發展GP自管的必將通過各種手段招募人才。
在他看來,以券商資管為代表的機構不僅在自有資金上有優勢,也會在激勵機制上更勝中小創投機構一籌。“以券商為例,他們的薪酬待遇相對是偏高的,所以在激勵機制上相對誘人,如果發力私募股權,這種優勢也會吸引中小機構的一些高端人才流往券商,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但客觀看待當前的創投生態格局,存量的精品投資機構依然優勢較為明顯,畢竟在吸引投資人方面,業績永遠是招徠客戶和資金的硬實力,因此券商在競爭中也存有劣勢。
具體來看,該總監介紹說,首先,精品機構對于一級市場的資源積累較為深厚,而且相對垂直,對于個別行業的細分領域之投研深度,券商在短期未必能夠企及;其次,在一級市場發揮投資人在投后管理、退出等方面的專業性方面,券商所專注的二級市場與之有較大的差異。
因此,合規擬入場的證券期貨經營機構雖然對現有創投生態造成一定的影響,但短期內仍對存量中小創投機構的經營及投資管理沖擊有限。
正如本次修訂的原則描述,是為堅持穩字當頭、審慎監管;堅持分類監管、扶優限劣,促進形成專業穩健規范發展的行業生態,讓更多資金實力突出的機構投資人加入股權投資界是行業期盼的事情,不過由此引發的行業擔憂或也應該受到重視,畢竟對于長期深耕一級市場的PE、VC來說,長期且有效地解決募資難問題才是業內最渴望的訴求。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585985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