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州新聞傳媒中心 2025-07-08 20:06:36
4月2日,首批銷往東南亞的5噸藍莓從會東出山,經深圳出海運往馬來西亞吉隆坡巴生港。“晴山藍”作為涼山首個銷往國際市場的藍莓品牌,標志著涼山藍莓出口實現“零的突破”。
6月下旬,喜德縣尼波鎮一萬余畝苦蕎迎來了豐收季。在青山綠水間的苦蕎地,好似一條條金黃色的綢緞在大地間徐徐鋪展開。
夏日的涼山生機勃勃。在德昌縣的萬畝桑園里,蠶繭如雪、堆積如山,農戶們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在會理市的芒果基地內,金黃飽滿的芒果掛滿枝頭,果農們正忙著采摘、分揀、裝箱,一派繁忙景象。
與此同時,西昌青山機場的貨運通道上,裝滿特色農產品的冷鏈貨柜車往來穿梭,一批批優質的涼山農產品正通過“空中橋梁”跨越山海。在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版圖上,涼山片區正以建圈強鏈為抓手,不斷推動特色農業產業做大做強。
涼山以建圈強鏈為抓手,不斷推動石榴等特色農業產業做大做強。黃偉壽 攝
精準規劃布局
建強農業產業“生態圈”
涼山,地處四川西南,氣候適宜,生態良好,是名副其實的山水大州、生態大州,動植物資源豐富,被譽為生物“基因庫”。獨特的光熱、氣候、土地資源構成農業發展條件的黃金組合,是四川發展綠色特色農業產業的最適宜地區之一。
州委九屆七次全會提出“三大強州戰略”以來,全州上下緊緊圍繞構建“6+8”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目標,積極謀規劃、拼招商、建基地、搞加工、創品牌、育主體,全面推進農業強州戰略,加快構建更具涼山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奮進的號角再次吹響。今年初,涼山將“特色農業產業鏈”作為全州“十條特色產業鏈”之一重點發展,重點打造糧油、生豬、草食畜、水果、蔬菜、烤煙6個百億級產業以及林糧、蠶桑、馬鈴薯、花椒、家禽、種業、中藥材、花卉8個十億級產業集群,制定出臺了《涼山州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建圈強鏈工作方案》,編制了14個產業的培育方案、產業圖譜。力爭到2027年,14條產業鏈綜合產值達到900億元以上。
強化項目儲備,蓄足強鏈動力。全州圍繞“6+8”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精心謀劃包裝110個產業鏈重大項目。項目立足資源稟賦,著力補短板、強鏈條、提效益,預期可帶動產業綜合產值提升45%。
2024年實施“6+8”農業特色產業重點項目215個,截至12月底,已投產項目153個,占比71.16%,完成投資186.16億元,完成計劃投資的105.78%。今年新對接14個農業項目,涉及資金203億元;4個項目簽約落地,投資5.32億元;3個重點項目開工建設,總投資6.7億元。
據統計,自農業強州戰略實施以來,累計推進422個項目,完成投資418億元,2025年重點推進52個項目,目前開工率已達30%。項目儲備不斷優化,建立“三庫一單”機制,動態儲備305個項目,建設特色農業產業圈,為長遠發展蓄勢儲能。
果農們正在分揀芒果。涼山州新聞傳媒中心資料
精心構建體系
鍛造全鏈發展“硬支撐”
走進喜德縣的苦蕎加工車間,現代化的生產線開足馬力,一顆顆苦蕎經過篩選、研磨、烘焙等多道工序,變成苦蕎茶、苦蕎面等深受消費者喜愛的健康食品。
立足“6+8”特色農業產業體系,涼山深入開展 “強基、延鏈、育群、創特、融合”五維攻堅行動,推動生產供應鏈、精深加工鏈、品牌價值鏈、支撐服務鏈協同發展。通過“四鏈同構”,不斷激活產業發展的“新動能”。
同時,以國家儲備林建設為契機,推進“森林四庫”示范州建設,建設總規模達72.52萬畝,建設總投資56.24億元,2024年建成現代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基地10萬畝,涼山林草綜合總產值204億元,通過多元模式激活林草富民新動力,為全產業鏈注入綠色生態動能。
在雷波縣,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發展林下中藥材種植,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構建起特色農業發展的全新格局。
目前,涼山正計劃在特色農業產業構建上中下三級活躍體系。上游,積極創建國家級寧南蠶桑現代農業園區,計劃新增20個省州級園區,穩定糧食、林糧、特色經作種植規模。
中游,新建改造40座冷鏈倉儲設施,打造12條數字化加工生產線,提升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在西昌市的冷鏈物流中心,先進的制冷設備確保農產品在儲存和運輸過程中保持新鮮,讓涼山的特色農產品能夠“鎖鮮”走向全國。
下游,實施“大涼山”品牌提升工程,建立高端農產品質量評價體系,年內計劃新增15個綠色有機認證,實現從田間到品牌的全鏈條升級。“大涼山”品牌如同一張閃亮的名片,讓涼山的農產品在市場上脫穎而出,贏得消費者的信賴和喜愛。
油橄欖基地。涼山州新聞傳媒中心資料
精細謀劃長遠
注入持久發展“新動力”
經過多年接續奮斗,全州建成現代農業園區259個,培育農業產業化重點企業數百家,但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等“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問題依然突出。實施建圈強鏈,就是要破解這些“成長的煩惱”,推動農業從“平面分布”轉向“集群發展”,從“粗放經營”轉向“精細運作”。
著眼未來,涼山將持續強化機制攻堅,整合涉農資源,構建 “鏈長負責 + 專班推進 + 部門聯動 + 專家支撐” 的工作體系。
通過動態跟蹤、節點管控、精準施策,形成全鏈條、多維度的產業發展保障體系。聚力科技賦能,深化與四川農業大學、西昌學院等高校合作,穩步推進州農科院、州林草科院等深化改革工作,加快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常態化組織重點企業與科研院所對接交流,促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讓科技成為推動農業發展的強大引擎。創新要素供給,加強“銀政企”聯動,完善資源配置,深化涉農國資國企改革,放大平臺企業作用。
加強用地要素保障,建設用地指標優先支持鏈主企業。推動龍塘水庫、米市水庫等水利在建項目提速建設,積極謀劃錦城灌區工程等項目前期,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