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8-27 23:40:01
8月26日,長陽科技公告稱,將縮減兩大鋰電隔膜項目規模。公司表示,這一決定是基于生產經營實際需求和當前市場環境做出的。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磷酸鐵鋰材料分會前不久剛在深圳舉辦會議,討論磷酸鐵鋰行業去落后產能等問題。
每經記者|黃鑫磊 孔澤思 每經編輯|文多
8月26日,高分子功能膜龍頭長陽科技(688299.SH,股價20.69元,市值59.46億元)公告稱,擬縮減“年產6.5億平方米儲能及動力電池用鋰電隔膜項目”和“年產4億平方米儲能和動力汽車用鋰離子電池隔膜項目”規模。
當天,長陽科技還發布了2025年半年報,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5.25億元,同比下降18.81%,歸母凈利潤為虧損854.73萬元,同比下降150.11%。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磷酸鐵鋰材料分會前不久在深圳舉辦會議,討論磷酸鐵鋰行業去落后產能等問題。
據公告,長陽科技在8月25日召開董事會會議審議通過相關議案,公司“年產6.5億平方米儲能及動力電池用鋰電隔膜項目”將變更為“年產3.5億平方米儲能及動力電池用鋰電隔膜項目”,“年產4億平方米儲能和動力汽車用鋰離子電池隔膜項目”將變更為“年產2億平方米儲能和動力汽車用鋰離子電池隔膜項目”。
在上述項目推進過程中,鋰電池隔膜價格持續下行,長陽科技發現,已完成建設的部分鋰離子電池隔膜項目2024年度虧損較大,毛利率不達預期,公司因此作出上述調整。
“年產4億平方米儲能和動力汽車用鋰離子電池隔膜項目”已投資金額達1.10億元,后續投資安排為56.00萬元。該項目預計今年12月投產,剩余2億平方米的規劃內容將暫停投資。
“年產6.5億平方米儲能及動力電池用鋰電隔膜項目”已投資金額達8043.20萬元,后續投資安排為2784.01萬元。該項目剩余3億平方米的規劃內容將暫停投資。
長陽科技表示,這一決定是公司基于生產經營的實際需求和當前市場環境等客觀情況審慎作出的決策。
另外,就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下滑,長陽科技在半年報中解釋稱,主要原因是公司縮減了隔膜、膠膜等低毛利率產品的銷售及生產。上半年,公司反射膜盈利穩定,但合肥、舟山子公司固定資產及在建工程計提減值損失,加之財務費用同比增加,導致公司凈利潤同比下滑。
長陽科技表示,受市場供需情況等方面的影響,鋰電隔膜依然存在競爭加劇導致毛利率不達預期的風險,2025年公司隔膜產能釋放存在較大壓力,后續公司相關資產仍然存在計提減值風險。
8月27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長陽科技,試圖了解公司縮減兩大隔膜項目規模的背后原因以及上半年業績下滑相關情況,公司工作人員表示在公告中均有提及。
近兩年來,鋰電行業經歷了整體產能利用率降低、價格滑落等系列問題。
從2024年下半年開始,由于儲能鋰電池需求增長較快以及下一代材料量產放量,磷酸鐵鋰材料需求有一定增長,磷酸鐵鋰正極材料也即將啟動新一輪擴產。
據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數據,2025年上半年中國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出貨量為161萬噸,同比增長68%。預計2025年磷酸鐵鋰材料出貨量有望達到350萬噸,有效產能利用率有望超過70%。
在磷酸鐵鋰材料行業整體向好的趨勢下,供應端仍存在結構性問題。GGII資料顯示,部分產品性能好、客戶資源好的磷酸鐵鋰材料企業產能利用率超過90%,但不少磷酸鐵鋰材料企業由于產品質量達不到一二線梯隊磷酸鐵鋰電池企業的要求,產能利用率低。
因此,8月22日召開的磷酸鐵鋰行業會議被部分人士看作是行業推動落后產能出清的舉動。
對此,鑫欏資訊高級研究員張金惠8月24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僅少數企業參與的行業自律倡議約束力有限,或難真正起到“反內卷”效果。“整個電池行業也面臨結構性矛盾:高端產能不足,對高壓實(高壓實指壓實密度、能量密度更高的產品)第四代、第五代磷酸鐵鋰產品,企業要通過技術改造或擴建滿足需求;而低端產品領域則陷入惡性競爭,部分新進入企業通過虧本競價搶奪訂單,加劇了價格失衡。”張金惠表示。
8月25日,龍蟠科技(603906.SH)相關工作人員也對記者表示,減少低端產能要靠行業自律和政府收緊項目審批。“對鋰電行業來說,隨著技術迭代以及高端產品的性價比顯現,市場會自然實現低端產能或無效產能的出清。”這位工作人員表示。
在談到鋰電行業是否有可能通過并購重組、技術注入等方式實現低端產能改造為高端產能時,上述工作人員表示較為困難,因為各家鋰電企業的生產工藝不同,設備再利用也存疑,尤其是生產目前的高壓實產品,2021年前后投入的設備已經落后了。
張金惠則認為,在缺乏監管強制調控的情況下,單靠行業自律難以實現有效治理。真正解決困境需政府介入實施配額管理制度,如根據產能情況劃定產能紅線、建立價格指導機制等。
“若依賴市場自然出清,低端產能問題可能持續兩三年以上,大量企業將長期處于虧損狀態。”張金惠說。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VCG41N1456589562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