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電子信息制造業穩增長方案來了! 專家解讀:健康醫療等領域最有可能出現人工智能終端“殺手級”應用

2025-09-04 21:34:48

9月4日,工信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電子信息制造業2025—2026年穩增長行動方案》,提出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平均增速約7%等目標。方案強調要推動智能體與終端產品深度融合,提升產品供給水平。專家受訪時表示,當前AI終端受制于技術標準碎片化、應用場景創新不足等問題,而沉浸式交互、健康醫療、工業元宇宙等領域具有爆發潛力。方案還提出加強CPU、AI服務器等攻關,適度超前部署新基建,開展AI芯片與大模型適應性測試。

每經記者|張蕊    每經編輯|陳旭    

9月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 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印發《電子信息制造業2025—2026年穩增長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提出,2025—2026 年,主要預期目標是:規模以上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平均增速在 7%左右,加上鋰電池、光伏及元器件制造等相關領域后電子信息制造業年均營收增速達到5%以上。

到2026年,預期實現營收規模和出口比例在41個工業大類中保持首位,5個省份的電子信息制造業營收過萬億元,服務器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75英寸及以上彩色電視機國內市場滲透率超過40%,個人計算機、手機向智能化、高端化邁進。

聚焦《方案》涉及的熱點領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推動智能體與終端產品深度融合

在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深化構建高質量供給體系方面,《方案》提出,要推動電子整機高端化,提升產品供給水平。

《方案》明確,要促進人工智能終端邁向更高水平智能創新,推動智能體與終端產品深度融合,制定人工智能終端智能化分級方法和標準,鼓勵各地推動人工智能終端創新應用。

賽迪顧問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研究中心常務副總經理鄒德寶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書面采訪時表示,當前人工智能終端尚未出現顛覆性應用,主要受制于多重因素。

具體而言,首先是技術標準碎片化。大模型、智能體、智能芯片技術路線分散,導致軟硬件兼容適配成本高。這種碎片化導致整機、模型、App需面向多種類芯片和操作系統開展開發適配,資源重復投入嚴重。

其次是應用場景創新不足。現有應用多為功能疊加而非范式革新。當前AI終端發展仍集中在對現有功能的改進,缺乏類似移動支付對消費模式的重塑力。

與此同時,部分產品過度追求技術展示,如多模態交互設計復雜但實際利用率低,用戶在使用中常遇到答非所問、操作繁瑣等問題。此外,終端企業與應用開發者在數據歸屬、商業模式上競爭激烈,導致形成信息孤島。

在鄒德寶看來,結合技術成熟度與市場需求,殺手級應用在以下領域具有爆發潛力:

一是沉浸式交互場景。人工智能與AR/VR 的融合可能成為突破口。

二是健康醫療領域。人工智能驅動的個性化健康管理系統可能顛覆傳統醫療模式。通過可穿戴設備實時監測生理指標,結合大模型進行疾病風險預測和干預建議,未來或實現“家庭醫生”功能。

三是工業元宇宙場景。智能終端與數字孿生技術結合,可實現生產全流程的實時監控與優化。

適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談及目前智能體與終端產品的融合情況,鄒德寶表示,當前二者融合呈現局部突破、整體分散的特點。

“在消費級終端方面,智能體已在手機、穿戴設備中實現初步應用?!编u德寶舉例說,如手機搭載終端智能體,可通過自然語言指令完成行程規劃、用藥提醒等任務。但多數應用仍限于單點功能,缺乏跨設備協同。

“在企業級應用場景方面,智能體開始深度介入業務流程。”他說,覆蓋財務、供應鏈等領域的專業智能體,通過多智能體協同引擎實現企業系統的自然語言交互與自主決策,可自動完成申請、訂票、報銷全流程。

在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方面,《方案》提出,要加快重大項目建設,強化撬動作用。

《方案》強調,要加強CPU、高性能人工智能服務器、軟硬件協同等攻關力度,開展人工智能芯片與大模型適應性測試。適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各地已建基礎設施運營管理水平,強化服務器、芯片和關鍵模塊的兼容適配。

開展人工智能芯片與大模型適應性測試主要是出于哪些考慮?對此,鄒德寶表示,首先是技術適配的必要性。

在性能優化需求方面,不同架構的AI芯片對大模型的支持存在顯著差異。例如,ASIC(專用集成電路)芯片在特定模型推理上能效比突出,但靈活性不足。GPU(圖形處理器)雖通用性強,但訓練大模型時功耗高達千瓦級。通過測試可針對芯片特性優化模型架構,例如在NPU(神經網絡處理器)上采用低秩分解技術,可將矩陣運算量減少40%。

“在能效比平衡方面,端側AI對能耗敏感?!编u德寶說,這樣的測試可推動模型量化與芯片架構創新,使能效比提升3~5倍。在兼容性保障方面,國產芯片與開源框架存在適配鴻溝,通過測試可完善工具鏈,實現一次開發、多芯片部署。

其次是產業生態構建的必要性。鄒德寶說,開展人工智能芯片與大模型適應性測試,是推動國產芯片規模化應用的關鍵。通過與大模型的適配驗證其商用價值。測試為分級評估提供數據支撐,以芯片、模型適配性為核心,可提升模型響應速度,從而引導產業向高性能方向發展。

此外,測試可以促進基礎設施升級。測試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前提,通過測試優化,可以提升邊緣節點的模型壓縮率,同時減少推理精度損失率,進而降低邊緣推理成本。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2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天天狠狠综合久久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 | 午夜福利一区美女 | 一级a爱片日韩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v在线观看 | 无遮挡十八禁在线视频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