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4 20:53:18
9月4日,人民銀行公告將于5日開展10000億元3個月期買斷式逆回購操作,以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此舉被視為對本月到期的3個月期買斷式逆回購的等量續作,同時預計央行還將開展6個月期買斷式逆回購,不排除加量可能。分析師指出,9月存單到期和政府債券發行壓力大,央行可能延續凈投放操作模式。
每經記者|張壽林 每經編輯|廖丹
9月4日,人民銀行公告,為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2025年9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將以固定數量、利率招標、多重價位中標方式開展10000億元買斷式逆回購操作,期限為3個月(91天)。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指出,9月5日將有10000億元3個月期買斷式逆回購到期。由此,央行明日開展10000億元買斷式逆回購操作,相當于本月3個月期買斷式逆回購等量續作。本月還有3000億元6個月期買斷式逆回購到期,預計央行9月還會開展一次6個月期買斷式逆回購操作,而且不排除加量續作的可能。
中信證券宏觀分析師趙詣判斷,9月存單到期壓力仍然較高,疊加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壓力,維持流動性充裕訴求下央行可能會延續今年6月以來買斷式逆回購凈投放的操作模式,不排除后續超額續作6個月期買斷式逆回購的可能性。
回顧8月,買斷式逆回購投放12000億元,回籠9000億元,當月凈投放3000億元。
9月,央行在月初便宣布開展10000億元買斷式逆回購操作。王青指出,這可理解為相當于本月到期的3個月期買斷式逆回購等量續作。本月還有3000億元6個月期買斷式逆回購到期,預計央行9月還會開展一次6個月期買斷式逆回購操作,而且不排除加量續作的可能。
王青分析,9月政府債券會繼續處于發行高峰期;當月商業銀行同業存單到期量達3.5萬億元,為年內次高水平;另外,當前股市走強,居民存款“搬家”現象較為明顯,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帶來資金面收緊效應。由此,著眼于應對流動性收緊態勢,預計9月央行會延續此前3個月的買斷式逆回購加量續作模式。
與此同時,9月還有3000億元MLF到期,央行也可能加量續作。這意味著當月央行將綜合運用MLF和買斷式逆回購政策工具,持續向市場注入中期流動性。這有助于穩定市場預期,保持市場流動性充裕,助力政府債券發行,同時也將釋放數量型政策工具持續加力信號,顯示貨幣政策延續支持性立場。
趙詣分析,9月存單到期壓力仍然較高,疊加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壓力,維持流動性充裕訴求下央行可能會延續今年6月以來買斷式逆回購凈投放的操作模式,不排除后續超額續作6個月期買斷式逆回購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當月MLF到期規模為3000億元,預計MLF可能會配合延續此前小幅凈投放的操作方式。
展望未來,王青預計,從保持流動性充裕,引導銀行加大信貸投放力度,釋放穩增長政策適度加力信號等角度出發,四季度央行有可能實施降準,并適時恢復國債買賣。這意味著后期數量型貨幣政策有望進一步發力。
央行近期披露的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保持融資和貨幣總量合理增長。進一步落實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抓好各項貨幣政策措施執行。強化逆周期調節,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金融市場運行情況,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和節奏。密切關注海外主要央行貨幣政策變化,持續加強對銀行體系流動性供求和金融市場變化的分析監測,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充裕。引導銀行穩固信貸支持力度,保持金融總量合理增長,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和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持續營造適宜的金融環境。
浙商證券宏觀聯席首席分析師廖博日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當前流動性正逐漸趨于寬松,中國經濟正處于結構轉型中的緩慢回落期,無風險利率整體處于下行趨勢,這直接驅動債券走牛,預計央行將持續投放流動性以維持市場充裕,充裕的流動性將成為股債雙牛的推手。
廖博說,央行更傾向于在現有的流動性管理框架下,根據市場利率變化實際情況,綜合靈活運用多種政策工具,科學安排貨幣政策工具到期節奏,做好跨周期流動性管理;前瞻精準開展流動性邊際調節,熨平短期影響因素,穩定市場預期,充分滿足市場主體合理的流動性需求。
廖博判斷,年內降準降息均有落地的空間和可能。預計2025年貨幣政策維持寬松基調,與財政、產業、就業、社保等各項政策形成合力,預計全年央行仍有一次50BP降準以及20BP降息。同時也提示,物價回升并非一蹴而就,其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各個部門協同發力。近期推出的整治“內卷式”競爭有助于推動產業鏈價格良性傳導,促進制造業利潤和效率提升,相關政策將不斷優化市場競爭秩序,緩解供需矛盾,支撐價格運行在良性循環的軌道。
封面圖片來源: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