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創新藥板塊震蕩 J.P.Morgan分析報告:預計大型制藥公司會強烈反對美方草擬中的行政令

2025-09-12 14:29:45

9月12日港股創新藥概念股反彈。此前,特朗普政府考慮限制中國藥品。近年來,中國創新藥成跨國藥企熱門標的,大額交易不斷。2024年中國License-out交易數量遠超License-in。摩根大通稱限制令或影響美患者。業內人士稱,若美國限制合作,將錯失優質資源,面臨輿論壓力且實操性不足。

每經記者|林姿辰    每經編輯|張益銘    

9月12日開盤,港股創新藥概念股全線反彈,再鼎醫藥漲超6%,歌禮制藥、樂普生物、康方生物、百濟神州均實現上漲。前一日,國內創新藥概念股集體低開,但開盤約半小時后,多家公司跌幅基本收窄,映恩生物更是強勢翻紅,截至收盤漲幅超20%,繼續創新高。

據《券商中國》報道,美國特朗普政府正在考慮對來自中國的藥品實施嚴格限制,包括一項行政命令草案,該草案可能會擾動中國發明的實驗性療法,并可能會影響美國制藥行業,同時限制仿制藥和先進療法的可及性。不過,白宮方面表示,沒有“積極考慮”該草案。

此前,跨國藥企外購品種的BD(商務拓展)交易主要集中在歐美,今年以來,中國創新藥管線、技術平臺等已經成為跨國藥企的熱門標的,大額交易不斷。醫藥魔方董事長周立運認為,中國的創新藥管線具有優質、豐富、成本可控等核心優勢,是支撐中國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崛起的原因,也是跨國藥企爭相合作的關鍵。

中國創新藥企逐漸成為授權交易的賣方

DealForma是一家跟蹤藥品行業的美國公司,其提供的數據顯示,過去幾年中,尋找潛在藥品的美國大型制藥公司,越來越多地轉向Biotech,僅今年上半年,重大授權合作交易中就有38%涉及來自中國的藥品,而十年前幾乎為零。

醫藥魔方統計的國內數據更為詳細。根據《從引進到引領:中國創新藥交易十年全景透視》,2018年—2021年是中國License-in(授權引進)交易高峰期,但隨著國內創新能力提升,中國創新藥企業逐漸成為賣方。

2024年,中國只有41筆License-in交易,License-out(授權轉讓)交易數量卻有94筆,總金額519億美元,首付款41億美元。在過去4年的授權轉讓交易中,美國企業在受讓方中占比接近一半,從中國藥企手中買走了一些產品的全球或主流市場授權。

截至今年8月8日,和中國相關的創新藥BD交易總額在全球占比已經過半,達到52.5%。

在周立運看來,美國正在起草的行政令,本質上是中國創新藥崛起很快,美國試圖打壓中國生物技術創新的發展勢頭。隨著新的醫療技術迭代越來越快,中國研發效率更高,且研發成本更低,同時選擇更多。如果美國企業依賴自身開發的話,不僅成本增加了,還會影響新療法在美國上市進度,美國民眾也無法使用上成本更低的創新藥。

為什么跨國藥企要到中國買產品?

截至目前,還沒有跨國藥企對特朗普政府最新在起草的行政令做出評論。

J.P.Morgan(摩根大通)在9月10日的一份報告中,分析了新興地緣政治風險對中國創新藥對外授權交易的影響,對于可能阻礙中國創新藥對美公司對外授權交易的行政令草案,其分析師預計大型制藥公司會強烈反對該行政令。

該報告認為,如果該行政令草案實施,其中提議的限制措施可能會對美國患者產生重大影響,可能會限制他們獲得在中國開發的有前景新療法的機會。

“在發展的過程中,打壓是不可避免的,但限制BD的打壓方式,對美國創新藥行業來說是‘傷敵八百,自損一千’。”周立運指出,從全球競爭格局看,跨國藥企(MNC)并非僅有美國陣營,非美國的MNC也在通過與中國Biotech合作獲取管線并推進全球化戰略,若美國藥企被限制與中國Biotech合作,它們將錯失大量優質管線資源,在全球創新藥爆發的浪潮中逐步失去市場主動權。”

更重要的是,許多美國MNC正在面臨產品專利到期的業績增長壓力,只有持續補充創新管線,才能維持行業地位,這也是近年來跨國藥企密集赴華開展BD交易的核心原因。

以輝瑞為例,今年5月,公司與三生制藥就后者自研的PD-1/VEGF雙特異性抗體SSGJ-707的全球權益達成授權合作,這筆交易的總交易金額高達60.5億美元,其中首付款為12.5億美元,創下中國創新藥出海首付款歷史新高。

根據公司年報,輝瑞的抗凝藥Eliquis、乳腺癌藥物Ibrance、前列腺癌藥物Xtandi等重磅產品將在2026年至2028年間陸續失去專利保護,預計造成170億到180億美元的年收入缺口。

出海浪潮勢不可擋

“藥品是特殊的商品——一款能治愈疾病的藥物,本就該服務于全球患者,若美國因政策限制,將中國研發的優質藥物拒之門外,當地民眾與醫生能接受這種局面嗎?”

周立運表示,2018年前后,國內存在突出的創新藥可及性問題——部分在國外已經上市十年的藥物,在中國還沒獲批,大家都在呼吁加快新藥引進。但如果美國真的通過行政令限制中國創新藥管線進入本土,5到10年后,這種“新藥滯后”的情景就會在美國出現。不同的是,中國當年面臨的新藥可及性問題,是產業發展水平不足、藥物審批體系仍待完善導致的被動結果;可美國如果陷入同樣的局面,完全是自己主動選擇‘筑墻’、拒絕優質資源的結果,因此該政策可能會面臨社會輿論壓力。

另外,其短期實操性也不足。有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創新藥一級市場融資總金額首次被License-out首付款反超,跨國公司和海外風投的NewCo(設立海外新公司)和BD資金已經成為中國創新藥造血的核心。

9月11日,邁威生物董事長劉大濤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本土Biotech的項目買方多為跨國藥企,海外BD可以讓處于臨床早期的產品提前變現,藥企拿到首付款后可以繼續投入研發。另外,很多Biotech資金實力不足無法在海外市場開展Ⅲ期“頭對頭”臨床試驗,難以自證自身管線的含金量,如果通過BD形式出海,也是現階段實現全球化戰略的最好方式。

劉大濤表示,在目前的跨國買家中,美國藥企產業鏈是最成熟的,該市場長期形成的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生態,短期內還沒有其他市場可以替代。

另一家跨國公司高管則對記者表示,如果出海的創新藥后期研發數據不好,也會有被“退貨”的風險。

實際上,今年以來國家醫保局正全方位支持醫藥創新。記者注意到,今年8月,國家醫保局公布了商保創新藥目錄藥品初審名單,多款百萬元抗癌藥在列。2025年是該目錄第一次制定,旨在為符合“獨家新藥”或“罕見病用藥”條件的藥品提供補充保障通道。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曹仕林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1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免费乱理伦片在线观看2017 | 伊人色综合久久精品网 |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6页 | 一级做a爱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欧洲一区二区精品的视频 | 亚洲一级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