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5 15:56:04
9月12日,“2025 Inclusion·外灘大會見解論壇”在上海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文江表示,中國科創要在全球競爭中占據主動,必須重視材料和信息學科,二者是硬科技基礎。他還介紹了氫的雙重屬性及產業化痛點。談及金融助力科技創新,他提出金融科技要減小創新不確定性,關注創新主體,還要找到與科創相匹配的資金。
每經記者|涂穎浩 每經編輯|張益銘
9月12日上午,以“讓新技術不再‘等風來’:科技金融助力新三角循環”為主題,由每日經濟新聞與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聯合主辦的“2025 Inclusion·外灘大會見解論壇”在上海舉行。論壇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輕合金精密成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學原副校長丁文江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
丁文江院士長期從事先進鎂合金材料及加工方面的研究,其研發的鎂基固態儲氫材料批量制備技術在集成電路產業得以應用,并為中國模式的供氫系統提供了自己的方案。
中國科創要在未來全球競爭中占據主動,最關鍵的突破點是什么?丁文江在受訪時回答了這一問題:中國科創要走到世界前面,必須重視兩個學科。一個是材料,一個是信息。這兩個學科一個是物質基礎,一個是“魂”,否則大量科技能力還是要跟蹤模仿。包括軟件、新能源、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硬科技,本質上就是這兩個學科的不同組合。
丁文江介紹稱,氫有兩個屬性。第一個是作為材料的屬性,包括作為化工的還原劑、用于半導體芯片等;第二個屬性是氫能,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尚未得到充分推廣。氫跟氧一結合變成水,本身產生電這種能源,是沒有污染的。在走向市場、成為商品的過程中,還需要在其安全性、成本方面形成社會共識,這是氫從實驗室走向產業落地應用的痛點。
在談及金融助力科技創新時,丁文江表示,在科技創新階段,金融資金到底該如何進入還處于探索過程中。創新本身有不確定性,而金融對資金安全有確定性的要求。面對這樣的天然矛盾點,丁文江提出,金融的本質就是資源配置,要把最好的資源配置到最合適的場合,金融科技實際上要解決兩件事。
他進一步指出,一是讓創新的不確定性減到最小,也就是要特別關注創新主體的人;二是能找到與科創領域相匹配的資金,比如有經營資金能力、一定管理能力、明白創新方向的企業家投入的資金,而非急功近利的資金。
封面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