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08 16:44:52
10月6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新科諾獎得主弗雷德·拉姆斯德爾在偏遠山區徒步,瑪麗·E·布倫科則誤將瑞典來電當成垃圾電話拒接。這些趣事增添了諾獎人情味,也引發科學家如何平衡科研與生活的思考??蒲行枰罅客度耄茖W家同樣需要生活。拉姆斯德爾等科學家的生活選擇,展現了完整的生命狀態,科研與生活相互滋養,平衡二者有助于科學家身心健康和科研可持續發展。
每經評論員 付克友
10月6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當全世界都在尋找新科諾獎得主之一的弗雷德·拉姆斯德爾時,他正在美國愛達荷州的偏遠山區徒步旅行,遠離塵囂,過著“最好的生活”。
與此同時,跟他一起獲獎的瑪麗·E·布倫科看到瑞典的來電號碼,直接當作垃圾電話拒接。直到丈夫告訴她獲獎消息,布倫科還以為是惡作劇,說:“別傻了!”
面對這樣的科學家,諾貝爾委員會秘書長不得不幽默地表示:“我請求他們,如果有機會,請給我回電話。”
這些有趣、溫馨的瞬間,讓嚴肅的諾貝爾獎增添了濃濃的人情味。它讓我們看到,即便是頂尖的科學家,也有著非常真實和可愛的一面,同時也折射出一個深刻的話題:科學家應如何平衡科研與生活?
毫無疑問,科研是一場探索未知的漫長征程,需要研究者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也給外界一個刻板印象,科學家就是要廢寢忘食、窮經皓首,就是要“板凳要坐十年冷”,就是要“兩耳不聞窗外事”。這種過度工作文化也常常被美化,成為贊美科學家的某種標配。
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三位獲獎者,為了揭示外周免疫耐受的機制,也的確耗費了多年心血。坂口志文從1995年做出第一個關鍵發現,到最終闡明完整的免疫調控機制,歷經十余年的艱辛努力。布倫科和拉姆斯德爾也在尋找致病突變基因的道路上不斷探索,最終才確定了“Foxp3基因”這一關鍵遺傳“開關”。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無疑需要長年累月投入,忍受無數次失敗挫折,才能迎來成功曙光。
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要過苦行僧一樣“暗無天日”的生活。拉姆斯德爾的選擇,就打破了人們對科學家的刻板印象,提供了另一種視角和可能。
據悉,這位科學家長期秉持“回歸自然”的生活理念,每年都會抽出時間進行野外徒步。此次他選擇的路線,位于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預計將持續數周。這表明,他在忙碌的科研工作之余,保有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
這種習慣不是對科研的背離,而是另一種形式的科研智慧。神經科學研究表明,當大腦處于放松狀態,如漫步自然中時,默認模式網絡會被激活,從而激發創新思維和突發靈感。因此很多時候,離開實驗室不是研究的中斷,而是科學精神的延伸。愛因斯坦就說過,他最好的想法是在散步甚至海上航行時產生的。
更重要的是,科學家也是“人”,需要人間煙火,需要親近自然,需要情感鏈接,需要豐富多彩的興趣愛好。科研是他們熱愛并為之奮斗的事業,但生活中的其他美好事物同樣不可或缺。平衡科研與生活,有助于科學家身心健康、人格完整和精神自由,有助于塑造健康積極的科研文化,有助于保障科研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事實上,很多偉大的科學家,都有一個有趣的靈魂。眾所周知,愛因斯坦愛拉小提琴,盡管他的姿勢非常不專業,還以跟不上音樂節奏而著稱;另一位諾獎得主理查德·費曼,在物理學界如同搖滾明星般存在,他的“十項全能”包括演奏桑巴鼓、舉辦自己的畫展、破譯瑪雅文明的象形文字、研究如何撬開保險柜的鎖,甚至還組建了一個樂隊;華裔諾獎得主朱棣文則廚藝精湛,被同事戲稱為“諾貝爾級的大廚”??這些科學家的生活選擇,展現的是一種完整的生命狀態。在他們的世界里,科學成就與個人生活并非對立,而是相互滋養。
近年來,國內科學界常常傳來令人扼腕痛心的消息,正值科研黃金年齡的學者因積勞成疾,英年早逝。今年比較典型的兩例,一是3月5日,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儲氫材料領域的領軍人物劉永鋒因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逝世,年僅48歲;二是9月21日,安徽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胡大喬在給新生上課時突發腦溢血,經搶救無效去世,年僅43歲。他們都長期承受著科研項目壓力,經常熬夜加班,生活的美好成為一種奢侈。
不只科學界,企業界也常有這樣的悲劇發生。2025年的最新一例是10月3日,港股上市公司越疆科技(HK02432)副總裁曾宇在上海出差期間,突發腦血管瘤破裂離世,年僅49歲。據報道,曾宇早已體檢發現高血壓和頸動脈斑塊,但因為工作繁忙一直拖延治療。再往前半個月,9月18日,知名連鎖餐飲品牌云海肴聯合創始人趙晗因突發心梗去世,年僅40歲。家屬透露,趙晗因忙于應對新冠疫情后餐飲業復蘇壓力,連續三年未做全面體檢。
這些悲劇的發生,不管是科學家或學者,還是企業家或高管,他們用生命詮釋了對事業的執著,但也給科學界和企業界敲響了警鐘。畢竟,離開了生活的事業,是不完整的。事業的價值在于可持續地創造,而非以生命為代價的沖刺。不管是追求科學價值,還是商業價值,都需要培植生命的根基,呵護生活的美好。
拉姆斯德爾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了科研與生活的平衡之道,也為更多的人提供了啟示,即在追尋科學之光以及商業之光的道路上,亦勿忘生活之美。當然,這一切背后還需要一個更加健康的科研機制和市場機制,去構建一種更加寬松的科研環境和一種更加人性化的商業文明。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