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1 23:29:34
興銀理財以未分配利潤轉增注冊資本50億元,增資后注冊資本達100億元,仍為興業銀行全資子公司,規模居行業前列。年內已有4家理財公司增資獲批,專家認為理財公司原有資本金逐漸消耗,影響業務發展,預計未來幾年理財行業將迎來新一波增資潮,以緩解凈資本約束,為產品擴容提供支撐。
每經記者|李玉雯 每經編輯|廖丹
興銀理財日前公告稱,公司獲批以未分配利潤轉增注冊資本方式增加注冊資本50億元,注冊資本變更為100億元。此次增資已完成工商變更登記。記者查詢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獲悉,興銀理財仍是興業銀行全資子公司。
此番增資后,興銀理財注冊資本規模晉升至行業前列,也是唯一一家注冊資本達百億的股份行理財子。
記者注意到,年內理財公司增資并非個例,包括興銀理財在內已有4家理財公司增資獲批,且增資后股權結構均保持不變,部分機構已完成注冊資本變更。
有分析認為,理財公司自成立以來經過數年快速發展,原有的資本金正逐漸被消耗,并開始進一步影響到了業務發展。因此,未來幾年內,理財行業將迎來新一波理財公司的增資潮。
興銀理財由興業銀行在福州全資發起設立,于2019年底開業,初始注冊資本50億元。
記者注意到,此番增資后,興銀理財注冊資本規模晉升至行業前列。數據顯示,當前注冊資本達到百億規模的理財公司有5家,當中僅興銀理財1家股份行理財子,其余均為大行理財子。具體而言,興銀理財注冊資本僅次于工銀理財(160億元)、建信理財(150億元)、農銀理財(120億元),與中銀理財(100億元)并列行業第四。
興銀理財表示,增加注冊資本為公司持續經營和未來發展提供了更加穩固的基石,旨在傳遞長期穩健發展理念,展示深耕資管領域、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和投資者需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堅定決心。
談及理財公司增資的動因,資深金融監管政策專家周毅欽表示,首先是緩解凈資本約束,“興銀理財近年來規模年復合增速較快,資本消耗較多,確實亟需補充資本緩解這方面的壓力。”
其次是為產品規模擴容提供基礎支撐。周毅欽指出,理財業務輕資產、ROE高,注冊資本從50億元增至100億元,為非標、非上市企業、跨境等高風險系數資產提供更多投資空間,也為混合類、權益類等高風險系數產品線擴容提前鋪路。注冊資本翻番后,理財規模有望繼續提升,為母行貢獻豐厚的中間業務收入回報。
記者注意到,作為業內首批設立的股份行理財子之一,興銀理財管理的理財規模長期穩居市場第一梯隊。據興業銀行半年報,截至今年6月末,興銀理財管理產品規模近2.32萬億元,管理規模保持市場第二。其中,固定收益類產品規模約2.27萬億元,權益類產品規模67.32億元,混合類產品規模349.32億元,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規模0.41億元。另外,作為以綠色金融見長的銀行理財子,興銀理財ESG產品合計規模約2297億元,在公司整體理財余額占比近10%,產品保有規模位列市場前列。
周毅欽還提到,提升注冊資本有利于提升行業競爭地位。注冊資本是判斷一家金融機構綜合實力的重要參考之一,更雄厚的資本為風險抵御能力和持續經營能力所背書,在機構合作、代銷業務、委外業務中更易獲得準入和資源傾斜。
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包括興銀理財在內,已有4家理財公司增資獲批,合計增加注冊資本75.5億元,且增資后股權結構均保持不變。
2月,施羅德交銀理財獲批增加注冊資本2億元,由10億元變更為12億元。隨后4月中旬公司完成注冊資本變更,施羅德投資集團、交銀理財分別持股51%、49%,持股比例保持不變。
3月,高盛工銀理財獲批增加注冊資本3.5億元,由10億元變更為13.5億元。4月初公司完成注冊資本變更,高盛資產管理、工銀理財依舊分別持股51%、49%。
7月,杭銀理財獲批以未分配利潤轉增注冊資本20億元,注冊資本由10億元變更為30億元。目前,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尚未有注冊資本變更登記。
更早之前,招銀理財、貝萊德建信理財等也進行了增資,其中招銀理財引入外部戰略投資者摩根資產管理,成為行業首家增資,也是首家引入戰投的理財公司。
數據顯示,當前國有大行理財子注冊資本規模均居于行業前列,股份行理財子多數在50億元左右,城商行理財子多數在10億元至30億元左右。
周毅欽提到,自理財公司成立并獨立運營以來,經過數年的快速發展,不少理財公司的業務規模已實現顯著增長,從千億元邁進了萬億元級別。原有的資本金正逐漸被消耗,并開始進一步影響到了業務發展。
“預計未來幾年內,理財行業將迎來新一波理財公司的增資潮。這是行業進入深化發展新階段的必然趨勢。”周毅欽表示。
封面圖片來源: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