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百年求索,赤子之心 ——致敬科學巨擘楊振寧

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18 13:12:32

每經記者|楊煜  楊卉    每經編輯|何小桃 魏官紅    

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楊振寧,這位以“宇稱不守恒”撼動物理學界、以“楊-米爾斯理論”重塑人類認知版圖的學者,用百年光陰書寫了一部融合科學探索與家國情懷的史詩。

從童年的清華園、戰亂時期的西南聯大,再到遠渡重洋成為國際上最具有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最后回到清華開拓新的事業,楊振寧的命運一直與時代變遷緊密呼應。

他的生命軌跡,如同一條橫跨東西的橋梁,既承載著科學真理的永恒光芒,也映照著中華兒女對故土的深情回望。

CFF20LXzkOxxudepq6YMS0MsOBlBfN6MxaEWiaeDtArOtLWOxEG5xoBibbSmtKwdOZrczsMAiccnsibUCSJoJab0MA.png

中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 圖片來源:央視視頻截圖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

“我的一生可以算作一個圓”

1922年秋天,楊振寧出生于安徽合肥,其父親楊武之是我國早期從事現代數論和代數學教學與研究的學者。

CFF20LXzkOxxudepq6YMS0MsOBlBfN6MWibUF0fLPKoDvlEAace0H6LwgDgjQ5JbfBlnT8h3u3DricsA1SMLFlsQ.jpg

1926年,楊振寧于合肥留影 圖片來源:《楊振寧傳:規范與對稱之美》,楊振寧提供

1929年,從芝加哥大學獲數學博士學位的楊武之受聘到清華大學任教,楊振寧一家搬到了清華園,一直住到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

清華園的八年童年時光,塑造了楊振寧對科學的最初認知。有一天,楊振寧在圖書館看到一本書叫《神秘的宇宙》,書中講的都是當時物理學的最新發現和理論。回到家以后,楊振寧對父母說,“將來有一天我要拿諾貝爾獎”。那一年,楊振寧12歲。

楊武之亦察覺到其子的“異稟”,但相比于“拔苗助長”,他更看重楊振寧的全面發展。初中一年級結束后的暑假,楊武之特地請人每天給楊振寧講授《孟子》,這種“不精文史哲,何以成巨擘”的教子智慧,讓楊振寧的科學之路始終浸潤著東方文化的深沉。

“七七事變”后,楊振寧隨家南遷,輾轉至昆明西南聯大。山河飄搖的戰亂年代,楊振寧未曾中斷對科學的求索。1938年,楊振寧在兩萬余名考生中,以第二名的成績考入西南聯大。“我在西南聯大的七年,對我一生最重要的影響,是我對整個物理學的判斷,已有我的‘taste’。”楊振寧回憶。

CFF20LXzkOxxudepq6YMS0MsOBlBfN6MNTkWUY0pct0Xlg12ibibdtJFonKr2qicibFJO9JxxAXwLAv6zzrPZmoaNA.png

楊振寧的西南聯合大學本科成績單 圖片來源:清華大學檔案館館藏,公開報道截圖

1945年,楊振寧遠赴重洋求學,幾度春去秋來,這位年輕的中國人憑借其耀眼的學術成就聲名鵲起。當他站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音樂廳,作為諾獎得主發表致辭時,楊振寧說:“我為自己的中國血統和背景而感到驕傲,同樣,我為能致力于作為人類文明一部分的、源出于西方的現代科學而感到自豪。”

家國情懷與科學理想錨定了楊振寧人生的兩端。他曾說過:“我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是幫助改變了中國人自己覺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我想我的科學工作的成就幫助中國人的自信心增加了,這個恐怕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貢獻。”然而,受時代變革等多重因素影響,他未能及時回到祖國。

這一心結在1971年迎來轉機,凍結了20多年的中美關系以“乒乓外交”的民間交往形式走出了關鍵的一步。楊振寧也在此背景下,回到了闊別26年的祖國。此后,他一直致力于幫助架設中美科學家之間友誼和交流的橋梁。

在楊振寧的后半生,他將工作重心放在了中國科教事業上,為國家的科技發展、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2003年,81歲的楊振寧回到清華,他將自己在清華園內的住所命名為“歸根居”。

耄耋新事業,東籬歸根翁。“我的一生可以算作一個圓,從一個地方開始,走了很遠的地方,現在又回來了。”楊振寧說。

CFF20LXzkOxxudepq6YMS0MsOBlBfN6MOU6u724EOPDcByNKrKoYdNlibSK1icXnnRWjFVcN5jedBttEqHqQhVCA.png

楊振寧為清華大學學生講課 圖片來源:央視視頻截圖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獲得諾貝爾獎的“頭等”

那是物理學的“黃金時代”——20世紀,一代又一代杰出物理學大師崛起,楊振寧亦是其中最耀眼的科學巨星之一。

“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一些物理學家的名字,像麥克斯韋、愛因斯坦,量子力學初建時的海森堡、薛定諤以及狄拉克。現在再要往下排的話,我想楊先生(楊振寧)的名字就要算在里面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原院長聶華桐教授曾如此評價楊振寧在物理學家中的地位。

1954年,楊振寧與米爾斯合作提出了“楊-米爾斯規范理論”,這使得楊振寧成為20世紀繼愛因斯坦、狄拉克之后的又一位寫出奇妙的能量基本結構方程的理論物理學家,其于1994年獲得北美地區獎金額最高的科學獎——鮑爾獎,頒獎詞提及,這項工作足以和牛頓、麥克斯韋以及愛因斯坦的工作相提并論。

1956年,楊振寧又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理論,憑借這一理論,楊振寧和李政道一同榮獲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CFF20LXzkOxxudepq6YMS0MsOBlBfN6MBHibmBSNarBMfB1QwgYdiaHh7KoIeFLQxsZF8XGhe6bagdI2Sa4VwbBA.jpg

楊振寧接受諾貝爾獎章 圖片來源:《楊振寧傳:規范與對稱之美》,楊振寧提供

1956年以前,宇稱守恒定律與能量守恒定律、動量守恒定律等一樣,被看成是一條普適的規律。盡管物理學界有不少科學家對此提出了疑問,但是都沒有突破“原理”的桎梏。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花了大量時間計算并討論,發表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恒的問題》,在物理學界引發軒然大波。

著名華裔物理學家鄭洪曾評價道:物理學界有一個通俗的說法,諾貝爾獎分為三等,第三等的貢獻是第二等的1%,第二等的貢獻是第一等的1%,楊振寧與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獲得的諾貝爾獎是其中的頭等——愛因斯坦是唯一的例外,特獎。

除了在粒子物理學中的偉大成就,楊振寧在統計力學領域也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尤其是他在1966年加入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后,很快就提出了楊-巴克斯特方程。

楊-巴克斯特方程是楊振寧在統計物理學中的重大成就,數學大師陳省身曾經說:“這種代數結構在理論物理這么多領域的可解性方面起著如此根本的作用,真是不禁令人嘖嘖稱奇!”楊振寧因此獲得了美國物理學會頒發的昂薩格獎,這是一個地位僅次于諾貝爾獎的物理學獎項。

CFF20LXzkOxxudepq6YMS0MsOBlBfN6M3ZXHe451TTFTAFvcE7AmDQLaY3xkZONPPzvptIDyJRtUNhEYVn2Dbg.jpg

1986年,楊振寧在石溪辦公室內 圖片來源:《楊振寧傳:規范與對稱之美》,楊振寧提供

楊振寧喜歡用美、妙、優雅這一類的詞匯描述物理學家的工作。“物理學的原理有它的結構。這個結構有它的美和妙的地方。而各位物理學工作者,對于這個結構的不同的美和妙的地方,有不同的感受。因為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位工作者就會發展他自己獨特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也就是說,他會形成他自己的風格。”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

為新中國科技發展搭起“橋梁”

談到楊振寧,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起1957年那枚諾貝爾獎章。但若只是這枚獎章,無疑是對他歷史角色的簡化。在中國科技發展的幾個關鍵轉折點上,楊振寧扮演了重要的“橋梁”角色,貫穿“戰略建議”“機構建設”“人才培養”三大維度,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科技的發展進程。

CFF20LXzkOxxudepq6YMS0MsOBlBfN6Mv8icOhEyv1nicQhcXR3Gqvocz9FMSsNOenlZ6LicKIrPpic5zY5zbc0uibQ.png

楊振寧在2019年求是獎頒獎典禮現場 圖片來源:清華大學網站截圖

1971年,楊振寧成為首位回國訪問的華裔知名科學家,通過學術交流,他將全球物理學的最新進展、歐美一流科研機構的運作模式以及基礎科學如何轉化為強大生產力的理念,系統地引介回國,為當時的中國科學界推開了一扇窺探世界前沿的窗戶。

1973年,楊振寧第三次回國。同年7月12日,楊振寧第四次到北京訪問,7月17日,在周培源的陪同下,楊振寧在中南海的一個書房里見到了毛澤東主席,陪同會見的還有周恩來總理。這是毛澤東第一次會見華裔科學家,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此后,楊振寧多次回國訪問,他還向鄧小平提出了派遣留學生赴美深造的建議,并獲得了支持。1981年,他致信國家領導人,指出中國科學研究“過于注重原理研究(如高能物理)或產品研究(如制造改良),而忽略了介于兩者之間的‘發展性研究’(如半導體、激光、計算機等)”。他認為,“發展性研究”是“中期投資”(5年至20年見效),能快速提升社會生產力,是“當務之急”。這一建議直接影響了中國的“863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推動了半導體、計算機等產業的發展。

盡管強調“發展性研究”,楊振寧從未忽視基礎研究的重要性。隨著“科教興國”戰略擬定,我國基礎研究迫切需要重大突破。1996年起,楊振寧回到清華,與王大中進行了三次深入交談。1997年,楊振寧捐獻400萬美元,創立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2009年更名高等研究院)并擔任名譽主任;1999年起任清華大學教授。??

高等研究中心成立初期,要盡快確定主任人選,楊振寧推薦了在香港科技大學任職的聶華桐。研究中心還先后聘請了力學和數學家林家翹、動員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全職回國工作、引進了密碼學家王小云,逐漸在理論凝聚態物理、冷原子物理、理論計算機、密碼學等領域形成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理論物理研究室也是由楊振寧一手推動成立,旨在“結合數學與基本理論物理”,研究方向包括“楊—米爾斯場”“量子可積系統”等。

CFF20LXzkOxxudepq6YMS0MsOBlBfN6MBVINn49jDVepI6hG8mmRLZrwLRQb748t3vVw5jT4ZOYaSpKvnYicQPA.png

楊振寧 圖片來源:央視視頻截圖

在人才培育方面,楊振寧提出了“通才教育”“動手能力培養”等理念,推薦超1200名學者出國接受培訓,極力為中國學者提供與世界頂尖科學家交流的機會。同時,他還設立了多項獎學金和資助計劃,以支持中國年輕學者在海外的學術研究,這些獎學金和資助計劃推動了中美學術交流與合作,也為中國的科技和教育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中國科技產業發展的幾個關鍵節點,楊振寧也都有發聲,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其關于中國是否應該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的觀點。此前,楊振寧堅決反對,他認為有限的科研經費應投入到更緊迫、投資回報率更高的領域,如芯片、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等,不應把錢花在建造高能加速器這些非迫切需要的事情上。

CFF20LXzkOxxudepq6YMS0MsOBlBfN6MgonHfZicSmSR5p0v3ejI5soz8JenX6kGGw4orZq6oibdudNO1bjliahbg.png

楊振寧 圖片來源:央視視頻截圖

縱觀楊振寧的百年人生,他的貢獻早已超越了一個物理學家的范疇。他所貢獻的不僅是科學知識,更是一套關于如何尊重科學規律、布局長遠未來、高效配置科技資源的“戰略思維體系”,這筆資源與他的科學成就一樣澤被深遠。

記者|楊煜 楊卉

編輯|何小桃?魏官紅?杜波

校對|魏官紅

CFF20LXzkOyYmal29zn37N5Bg2NQ4tyN4ylvMFyM3VmF4x90Uj4cDmoEphibia4RN55ibIXmqU1Od9w2Q5nhA08lA.png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偷拍台湾佬中文网 | 色综合网天天综合色中文 | 专区一va亚洲v专区在线专区 | 天堂亚洲AⅤ在线观看 | 日本午夜a大片 | 亚洲欧美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