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28 19:13:29
近日,金屬銅期貨市場持續吸引資金流入,10月28日,滬銅與倫銅價格一度雙雙逼近歷史高點。業內人士分析,銅價上漲受全球銅礦供應擾動、宏觀寬松政策、新能源汽車和AI等新需求拉動。然而,短期下游企業開工謹慎、現貨需求偏弱,銅價或面臨震蕩。盡管如此,長期來看,銅作為清潔能源與AI發展的關鍵金屬,需求有望保持增長。
每經記者|王佳飛 每經編輯|文多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孔澤思 攝
近日,金屬銅期貨市場迎來持續資金流入。10月28日上午,上海銅期貨主力合約價格一度來到88130元/噸上方,倫敦LME銅報價也曾突破1.1萬美元/噸,雙雙逼近歷史高點。
從事了銅冶煉行業十幾年的老賈(化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下簡稱每經記者),其從業以來,銅一直都是緊俏貨,根本不愁賣。
今年以來,銅價更是處于明顯上漲的態勢,被認為是“僅次于黃金的第二大商品期貨品種”。國家統計局數據也顯示,10月中旬我國電解銅(1#)價格為85430元/噸,較1月上旬的74040元/噸,上漲15.38%。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此次銅價上漲,既是全球銅礦供應端擾動加劇的結果,也得益于宏觀寬松政策的支撐,更受新能源汽車、AI算力基礎設施等新需求的強力拉動。
但也有受訪者認為,短期來看,伴隨下游企業開工謹慎、現貨需求偏弱等情況出現,銅價或面臨短期震蕩。

圖片來源:東方財富網截圖
“從供應端來看,2023年到現在,多數國際大型礦企都在下調(銅)產量指引,只有少數企業能保證同步供應增長。”業內人士表示。
寶城期貨相關報告則給出了具體數據。依據國際銅研究組織(ICSG)數據,2025年全球礦山產量增長率已從4月預測的2.30%下調至1.40%,預計2026年全球銅市場將出現15萬噸的供應短缺,而此前4月還預測會出現20.90萬噸的過剩。
具體來說,全球大礦今年遭遇的意外事件不少。
《每日經濟新聞》此前報道,自由港麥克莫蘭公司宣布其位于印度尼西亞的格拉斯伯格銅礦遭遇不可抗力,并下調了2026年的產量預期。
業內人士表示,格拉斯伯格銅礦減產對供應端帶來了很大擾動。據了解,該礦山2024年產量為81.60萬噸,占全球產量的3.50%,其停產直接加劇了市場對銅供應短缺的擔憂。
公開資料還顯示,智利作為全球重要銅礦產地之一,也遭遇產量下滑。智利國有礦企“Codelco”旗下最大的地下銅礦“El Teniente”在2025年8月發生致命事故后,當月產量同比下降25%至9.34萬噸,跌至20年來最低水平。同樣在智利,“Quebrada Blanca”礦的2025年預期產量被加拿大泰克資源(Teck Resources)公司從21萬~23萬噸下調至17萬~19萬噸,其2026年預測產量也從28萬~31萬噸下調至20萬~23.50萬噸。
再從金融市場的角度來看。有業內人士分析說:“銅其實有兩個屬性,一是工業屬性,這方面需要從供需關系考慮;另外則是金融屬性,弱勢美元背景下,大宗商品價格在理論上會保持強勢。”
寶城期貨認為,全球貨幣政策正轉向寬松降息周期。歷史經驗表明,在降息周期末期,市場流動性充裕且對經濟復蘇預期堅定,銅價往往能迎來金融屬性與商品屬性的共振,走出流暢的上行趨勢,2003年、2009年、2020年和2024年的牛市均符合此規律。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在供應端偏緊的同時,新能源汽車、AI(人工智能)算力基礎設施等新產業崛起,又為銅需求帶來了確定性增長,這成為支撐銅價的另一重要支柱。
一位受訪的業內人士表示:“我舉一個例子,如今一輛某品牌的新能源汽車用銅大概80公斤,但是體型相似的油車用銅僅40公斤。所以銅的需求增量其實是確定的。”
寶城期貨在報告中引用國際能源署(IEA)《全球電動汽車展望2025》數據稱,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預計突破2000萬輛。以每輛新能源車用銅量50公斤估算,僅這一領域的用銅量就達100萬噸,約占全球銅消費量的3.50%。
2025年,AI技術普及進入爆發期,全球AI算力競賽推動銅從傳統工業金屬向數字時代戰略資源轉變。
與傳統數據中心相比,AI服務器的用銅量高出30%以上,據測算,一個10MW的中型AI數據中心僅電力線纜的銅消耗量就達上百噸,相當于數百輛新能源汽車的用銅量。
必和必拓首席財務官曾公開表示,到2050年,由于數據中心需求和人工智能崛起,全球銅需求可能每年增加340萬噸。目前,數據中心的銅需求占比不足1.00%,但預計到2050年將在6.00%~7.00%之間。
“AI驅動銅需求上漲,這已經成為行業共識。”上述業內人士表示,其所在公司的銅金屬目前是“產多少,就立馬運走多少”。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資料圖,圖文無關)
盡管供應短缺和新需求的故事激動人心,但面對高位銅價,市場分析師和產業人士也發出了“冷思考”的聲音,認為短期震蕩或難避免。
通惠期貨研究所所長李英杰在受訪時明確表達了謹慎態度。他認為:“現在的價位偏高,銅業中下游接訂單時比較謹慎。”
“其實現在銅加工企業盡量不會囤貨。僅僅是根據訂單情況采購。此外,(這些企業)還會壓低銅的用量,在滿足條件的情況下,降低用銅量。”李英杰介紹道。
對于市場熱捧的AI概念,李英杰也提示了風險。他認為AI相關產業是近期銅價評估的其中一個“比較大的風險點”。
“我們認為,近期的AI產業訂單情況其實不是真正的訂單,大多都是意向訂單。”李英杰分析說,而且意向訂單是基于目前AI企業股價呈上行趨勢,不排除今后存在短期經營波動。
通惠期貨的相關報告認為,目前銅業下游需求承壓明顯,精銅桿企業10月開工率預計環比下降6.95個百分點至63.35%,主要是因為高銅價抑制提貨意愿、國慶節后成品庫存積壓。此外,電力、建筑等傳統領域需求平淡,AI相關需求放緩的擔憂升溫,進一步壓制了市場情緒。
不過李英杰也表示,從基本面上來看,當前銅價是有技術發展等因素支撐的。
上述業內人士在采訪中表示:“短期來看,我沒有看到銅價有下降的趨勢。”
洛陽鉬業(SH603993)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作為面向未來的金屬,銅在清潔能源、人工智能發展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銅的需求端將保持韌性,盡管行業淡季等因素可能對需求有所影響,但電網投資、新能源行業發展將支撐需求保持增長勢能。而且,全球經濟復蘇、流動性趨松的前景預期也在支持銅價。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