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觀察 2025-10-29 21:36:59
文脈貫古今,金秋著新篇。十月的巴蜀大地,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熱潮蓬勃升騰——中國動植物考古大會聚焦資陽濛溪河遺址,探索東亞現代人起源密碼;三星堆博物館試運行“天地回響——全景音畫數字藝術劇場”,讓古蜀文明觸手可及;瀘州舉辦首屆文物保護利用大會,為文化遺產保護注入新智慧。

10月30日至31日,2025中華文化天府論壇將在成都舉辦,以“保護文化遺產 賡續歷史文脈”為主題,誠邀海內外專家學者共話文物活化與文明互鑒。從考古新發現夯實遺產認知根基,到博物館創新拓寬遺產傳播邊界,從跨區域聯動凝聚遺產守護合力,再到學術碰撞探索遺產活化路徑,四川正以多維實踐守護文化根脈,也為這場盛會沉淀厚重底蘊。
考古筑基,勾勒歷史演進脈絡
考古是喚醒歷史記憶、守護文化遺產的關鍵。近年來,四川考古成果頻出,廣漢三星堆、稻城皮洛、資陽濛溪河等遺址斬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國考古新發現”等權威獎項,揭開巴蜀歷史的神秘面紗。

舊石器時代考古實現突破。皮洛遺址發現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遺存,實證古人類早在20萬年前就已登上青藏高原東緣;濛溪河遺址是距今約8萬至6萬年的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址,填補了東亞現代人起源演化研究的關鍵時間、空間和文化空白。考古材料證實,古人類至遲在30萬年前就已在四川盆地居住生活。

古蜀文明研究成果備受矚目。前不久,三星堆多學科研究新進展發布:鎖定祭祀坑埋藏年代為商代晚期;新發現“芯骨—條形芯撐”技術,證明三星堆在商代晚期已形成以分鑄為核心,兼用渾鑄、鍛造的創新鑄造技術體系;三星堆彩繪青銅器使用朱砂與大漆為原料,將中國彩繪青銅器的出現時間提前了近千年;三星堆黃金用量超2千克,出土金器均為金銀合金,來源或是沙金礦。

巴文化與區域文明研究不斷深入。渠縣城壩遺址發現“漢代西南地區的水上海關”,宣漢羅家壩遺址東周墓葬中首次出土大量龜甲,為解讀巴人社會結構、文化特征提供物證;金牛道等6條蜀道干線的考古調查全部完成,新發現文物遺存297處,蜀道歷史與文化價值得到進一步揭示;鹽源老龍頭墓地成為西南地區文化斷代的重要標尺;馬爾康孔龍村遺址是川西地區首個具有明確斷代的新石器晚期遺址,填補了該時段考古學文化的空白。
保護第一,守好遺產安全防線
長期以來,四川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方針,以科技賦能為核心、人才培育為支撐,構建起多層次、立體化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用專業力量守護文明瑰寶。

重點文物保護方式持續創新。峨眉山—樂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等世界遺產推進保護與生態協同發展,川渝石窟寺遺址公園用數字化技術建立“健康檔案”。三星堆飽水象牙脫水加固技術落地,使其得以在常規環境中穩定保存、展示;三星堆使用AI修復算法、3D打印技術實現器物跨坑拼接及虛擬修復,數字資源授權與知識服務系統讓文物“開口說話”。

人才培育注入持久動力。瀘州舉辦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以賽促學、以賽促練,搭建文物保護修復技能交流平臺。四川也通過專項資金支持、高校合作共建、跨區域培訓等方式,構建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院校支撐” 的人才培養格局,筑牢文化遺產保護人才根基。
傳承煥彩,激活遺產當代價值
守護文化遺產,不僅要確保文物安全,更要激活其當代價值。近年來,四川以多元創新讓巴蜀文脈融入民眾生活、助推經濟發展,讓文物“活”起來。
博物館成為文化傳承主陣地。在2024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中,四川斬獲三獎:四川大學博物館“常設展”獲精品獎,四川博物院等推出的“雄關古道 經緯中華——大蜀道上的天地人與中國精神”特展斬獲優勝獎;鄧小平故居陳列館“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獲優勝獎。“文博游”熱度不減,逛博物館已成為市民游客度假旅行不可或缺的選擇。

文創產業成為創新轉化核心載體。三星堆、金沙遺址主題文創成網紅爆款;非遺文創通過 “電商+”模式打開市場,形成 “觀展-消費-傳播” 閉環,推動文化價值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國際傳播讓文脈傳承穿透時空壁壘。本土IP全球煥彩,四川以“走出去+引進來”構建文明對話橋梁。兩年來,三星堆在秘魯、希臘等國舉辦14場海外展覽,今年更是引入“古希臘的旅程”特展,讓邁錫尼與古蜀的黃金面具實現跨越山海的相遇;借助多語種社交賬號集群與國際展示傳播平臺,三星堆話題網絡宣傳效應達百億量級,在全球掀起“古蜀熱”;三星堆還與《原神》《王者榮耀》聯動,通過年輕人喜愛的數字載體傳遞文化魅力,讓文化遺產在代際傳承中守住活力。
考古實證勾勒文明根脈,科技保護延續遺產生命,傳承創新激活當代價值。眼下,四川正以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生動實踐,為中華文明賡續寫下鮮活注腳。即將啟幕的2025中華文化天府論壇,將對這份實踐進行總結與升華,并匯集全球智慧探索文明互鑒新路徑——推進四川文化強省建設,讓巴蜀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更耀眼的光芒。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