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英偉達5萬億美元市值之惑:對沖基金創始人稱AI投資的邏輯說不通,當前支出計劃要回本需83年

2025-11-01 11:18:27

得益于全球AI行業持續不斷地加大投資和支出,10月29日,英偉達市值首次突破5萬億美元,成為全球首家達成此成就的公司。然而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科技七巨頭”能夠動用的真金白銀正在變少。包括Meta在內的多家科技巨頭開始尋求股權、債券甚至私募信貸等進行融資。對沖基金Praetorian Capital創始人哈里斯?庫珀曼指出,AI投資從回報上看說不通。

每經記者|岳楚鵬    每經編輯|高涵    

10月29日,英偉達的市值歷史性地突破5萬億美元大關,成為全球首家達成此成就的公司。這一數字已超過日本、英國等主要經濟體的GDP。

推升英偉達市值的,是整個AI行業持續加大的支出。

但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科技七巨頭”(Mag7)的“資本支出/經營性凈現金流”這一指標大幅增長,這說明企業能夠動用的真金白銀正在變少。

對沖基金Praetorian Capital創始人哈里斯?庫珀曼(Harris Kupperman)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每經記者)表示,AI投資從回報上看說不通。

整個AI行業需要1萬億美元的收入才能實現收支平衡,而目前行業的月收入僅略超10億美元。也就是說,要收回目前計劃的支出,需要約83年。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巨頭AI支出狂飆,英偉達市值破5萬億美元

英偉達市值從3萬億美元到4萬億美元用了410天,從4萬億美元增至5萬億美元僅用113天。截至周五收盤,英偉達市值為4.92萬億美元。

自2022年10月的低點以來,美股的大部分漲幅也是由市場對AI的熱情推動的:企業的巨額資本支出計劃,支持了投資者的看漲觀點。英偉達憑借其GPU,坐擁了巨大的市場優勢,市值水漲船高。

在最新的財報季中,Mag7紛紛表示將繼續大幅加碼投入。

谷歌表示,今年的資本支出預期將在910億美元至930億美元之間。這是谷歌今年第二次上調預期。今年4月的指引只有750億美元。高盛預計,谷歌2026年的資本支出為1220億美元。

微軟表示,本季度的資本支出為349億美元,環比二季度增長超過60%,創下了歷史最高單季資本支出紀錄。微軟首席財務官艾米?胡德向投資者透露,2026年的支出將超過2025年,將加大對GPU和CPU的投入。

Meta將2025年的資本支出指引上調至700至720億美元,高于此前的660至720億美元。公司首席財務官蘇珊?李表示,2026年將有更多AI支出,增長主要來自基礎設施成本。

投行Wedbush分析師丹?艾夫斯(Dan Ives)在發給每經記者的報告中稱,“科技巨頭們未來幾年會推動數萬億美元的支出”。

“內生造血”能力減弱,科技巨頭“加杠桿”

然而,資本支出一路狂飆的另一面,是科技巨頭們日益承壓的資金狀況。

雖然科技巨頭最新財季的營收普遍超預期,經營性凈現金流也普遍呈上升趨勢,但自2024年以來,Mag7的“資本支出/經營性凈現金流”這一指標一路上升。在最新的財報季中,Mag7(英偉達尚未發布最新財報)的“資本支出/經營性凈現金流”之比進一步擴大至約66.86%。

資本支出的占比擴大,意味著企業依靠自身經營活動產生的可動用資金正在變少。此外,Mag7手上的現金在總資產中的占比,也從2023年開始大幅下滑。

在此情況下,科技公司們開始動用更危險的工具——加杠桿。

比如,甲骨文、Meta等多家科技巨頭開始尋求股權、債券甚至私募信貸等來源進行融資,支撐數據中心的建設。

10月31日,媒體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報道,Meta已聘請花旗集團和摩根士丹利,準備進行一筆規模250億美元、期限從5年到40年不等的債券發售。

此前,Meta聯手私募巨頭Blue Owl通過發行私募債券籌資270億美元建設數據中心,創下私募債發行紀錄。該債券獲標普A+評級,但收益率高達6.58%,接近垃圾債水平。有分析人士爆料,Meta的270億美元借款全歸屬于表外融資,不會對資產負債表產生即時影響。

據媒體分析,Meta的巨額發債計劃重新開啟了企業債供應閘門,并成為推動美國國債收益率走高的因素之一。這種從依賴“內生造血”到尋求“外部輸血”的轉變,為AI行業的未來發展埋下了新的風險種子。

馬斯克的xAI也在用類似安排為Colossus 2數據中心所用的芯片提供資金。但代價就是這種借款的利率極高,基本屬于垃圾債的行列。甲骨文也在9月份發行了180億美元的債券。

更典型的例子是,2023年初,英偉達承諾在四年內向CoreWeave支付13億美元,租回CoreWeave購買的英偉達芯片,英偉達由此成為CoreWeave第二大客戶。同期,英偉達還向其投資了1億美元,并優先供應數十萬臺高端GPU。

哈里斯?庫珀曼稱,所有這些操作,都是希望客戶能籌集更多資金繼續購買網絡設備。當一家公司同時扮演“供應商、客戶、投資者”三重角色時,就會有強烈的動機通過簽訂 “數字虛高的優惠合同”“資本循環”等方式人為抬高業績。

國金證券分析師在研報中稱,當科技巨頭過度依賴外部融資,尤其是那些財務信息不透明的私募信貸時,可能會將股市的泡沫風險傳導至更為廣泛的債務市場。

單純的股市泡沫破裂,影響的主要是持股人的財富;但如果演變為債務泡沫,其風險可能會沿著債券市場、私募信貸市場,甚至最終傳導至銀行體系,沖擊范圍將更為廣泛和深遠。

對沖基金創始人:AI投資的財務邏輯說不通

哈里斯?庫珀曼在與多位業內的資深人士交流后發現,他們都清楚“(AI投資)的財務邏輯走不通”。

庫珀曼認為,市場嚴重低估了實現AI投資回報所需的收入規模,并高估了相關資產的壽命。

AI數據中心的物理壽命最多只有3到10年,如果采用更符合實際的3至5年折舊周期來計算,僅2025年一年約400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就需要產生3200億至4800億美元的年收入,才能勉強持平。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現實也印證了這一觀點,微軟最新季度的折舊和攤銷費用占收入的比例從去年同期的11.3%躍升至16.8%。

庫珀曼提醒道,“每月支出超過300億美元,而每月收入僅略超10億美元。這種不匹配是驚人的,更不用說2026年還將新建價值數千億美元的額外數據中心。如果將2025年和2026年兩年的資本支出合并計算,行業需要接近1萬億美元的收入才能實現盈虧平衡。

按現在的收入水平計算,要收回目前計劃的支出,需要約83年。若要獲得可觀的投資回報,則需要數萬億美元的收入。

這也意味著,即使是那些炙手可熱的科技巨頭,也正面臨著遠超預期的財務壓力。

以OpenAI為例,微軟最新財報顯示,對OpenAI的投資產生了31億美元的虧損,較去年同期大漲490%。伯恩斯坦分析師菲羅茲·瓦利吉表示,按照微軟上季度披露持有OpenAI 32.5%股份的比例計算,這意味著OpenAI在一個季度的虧損超過120億美元。若事實如此,這將成為科技公司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季度虧損之一。而這個數字與OpenAI告知投資者的全年預期收入(130億美元)相差無幾。

庫珀曼總結道,歷史上多次大規模建設潮提供了參考模板:從鐵路建設,再到19世紀30年代的運河泡沫、再到2000年的光纖建設。若經濟邏輯走不通,即便擴大規模,也無法讓經濟邏輯變得合理。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99热 | 综合久久久久6亚洲综合 | 日本美女先锋影音资源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 亚洲中文字幕另类人成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