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5 18:41:33
每經記者|張文瑜 每經編輯|賀娟娟
工業是強國之基,文化是民族之魂。當前,工業文化不僅承載著歷史記憶,更成為推動產業轉型與創新的內在動力。
2025年11月4日,上海迎來了一場高規格、廣影響的工業文化盛會——2025工業文化發展大會。
大會以“工韻流芳·共鑄華章”為主題,聚焦工業與文化深度融合的時代命題,探尋在新型工業化和制造強國建設進程中,如何以文化“軟實力”鑄就高質量發展“硬支撐”。
本次大會匯聚了來自政府部門、學術機構與龍頭企業的眾多專家學者和行業代表,圍繞工業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展開深度對話,系統梳理并呈現新時代工業文化建設的新價值、新成果與新路徑。
除嘉賓觀點分享外,大會還舉行了“AI產業創新場景應用案例”證書頒發儀式。經過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數字科技中心的嚴格評審,陜西小保當礦業有限公司(簡稱:小保當礦業)憑借其在AI領域的創新實踐,獲得該項認證。
01?
獲國家級AI認證
2025年5月啟動的“AI產業創新場景應用案例”征集與評選,近日公布第六批獲選名單并頒獎。
這一評選并非普通行業認證,而是國家層面針對AI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所設立的權威標桿。
對入選企業而言,這一認證如同官方蓋戳的“金字招牌”,顯著增強市場信譽與競爭力。更重要的是,這類能夠創造真實效益的AI應用,正是推動社會整體效率提升的“新質生產力”。
從行業維度觀察,每一個獲選案例,都是一份被權威認證的“最佳實踐”樣本。既為同行提供了可復制的智能化轉型路徑,有效降低試錯成本,也進一步推動了AI技術的普惠化進程,讓千行百業,包括一些傳統產業,都能享受到技術紅利。
在眾多申報項目中,第六批評審最終僅遴選出5項符合權威標準的案例。小保當礦業憑借“煤礦人員井下作業崗位風險識別模型”成功入選,成為能源領域AI落地的一個縮影。

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官微
本次評選構建了一套覆蓋六大維度的評估體系,包括技術創新性、技術成熟度與穩定性、市場潛力、用戶體驗、社會效益及法律倫理遵循。
評審不只關注技術是否前沿,更看重其落地能力與實踐成效,即案例須擁有核心專利,并經過真實場景的充分驗證。
小保當礦業的獲獎模型,正是AI深入能源行業痛點的典型代表。
該模型聚焦煤礦井下作業風險識別環節,構建以崗位人員為對象的風險識別模型,將風險從原有的風險點、設備、作業等大的層面進一步精準到“以人為本”的基本單元。
同時,通過“千眼”視頻工程的技術升級,引入更先進的監控技術和智能分析系統,實現重點區域、生產系統、重要崗位不安全行為的監管過程中數據監測可視化、關鍵工序可視化、操作行為可視化、設備管理可視化的智能辨識監控模式。
不僅提升了風險防控的精度,也折射出人工智能在推動礦業本質安全方面的實際價值。
02?
“以人為本”做AI
在傳統煤礦行業中,安全風險長期依賴人工巡檢與經驗判斷,效率有限、盲區難消。
為系統化解上述難題,小保當礦業通過構建“崗位風險防控體系”,結合“千眼”視頻智能識別與多系統數據融合,推動安全管理由被動處置向主動預警轉型,實現崗位風險的自動化、精準化判斷。
體系以崗位操作為基本單元,逐步分解作業流程,識別危險因素,形成“崗位風險清單”與“作業標準化清單”。圍繞這兩項核心,進一步構建安全培訓機制、風險管控機制、履職考核機制及風險預警指標體系。
崗位風險管理智能化綜合管控平臺建設總體分為數據庫建設、數據接口開發、算法模型建設、系統平臺開發4個部分。
其中,數據庫和算法模型是系統平臺應用的基礎,數據庫為平臺功能模塊應用數據提供來源。算法模型是平臺功能開發的路線。而數據接口則是將系統平臺與人員定位、人員培訓、監測監控、視頻監控、千眼視頻等系統進行數據打通,實現數據采集、數據匯總。

該體系并非技術與制度的簡單疊加,而是理論模型與智能平臺的深度耦合:體系為平臺提供理論框架,明確“識別什么、管控什么”。平臺為體系提供技術支撐,實現“如何識別、如何管控”,并持續反饋優化。
通過“千眼”系統與AI算法的結合,系統能夠實時捕捉井下環境變化、設備狀態與人員行為,自動判別風險等級,推動煤礦安全管理從“事后補救”走向“事前防范”。
整體來看,除了獲獎案例外,小保當礦業對智能化的探索亦成效顯著。
自成立之初,該公司便著眼于打造智能化礦井與綠色高效能源企業。依托物聯網、大數據、AI、5G、云計算等前沿技術,小保當構建起覆蓋“采、掘、機、運、通”全鏈條的智能化體系。截至目前,其七大類、169個智能化子系統已實現數據互通,涵蓋管控融合、檢測監控、基礎設施、自動控制等多個維度。
全方位、多層次的智能化實踐已在兩個礦井中全面落地。小保當不僅牢牢占據智能礦井的“第一梯隊”,更入選國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礦建設名單,成為陜煤集團乃至全國煤炭行業智能化轉型的一抹亮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