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專訪鄭功成:基本養老保險須進一步優化籌資機制、統一待遇計發辦法、縮小三大群體之間差距

2025-11-11 00:01:16

10月28日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民生保障作出部署。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鄭功成表示,“十五五”期間,我國社會保障需實現高質量發展,要優化社會保險制度,補上社會福利短板,提高基礎養老金水平。此外,還需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實施增收計劃,推動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

每經記者|石雨昕    每經編輯|黃博文    

10月28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公布?!督ㄗh》對“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弊鞒霾渴?,明確要求“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少子化持續發展,社會撫養負擔壓力逐步增大,針對這些問題,《建議》給出了哪些解決方案?“十五五”期間,在提升民生福祉方面,哪些領域值得期待?這又將如何影響普通人的生活?

圍繞這些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

鄭功成是中國最早的保險專業學者之一,在社會保障及民生領域研究已40年,是中國社會保障學科的重要開拓者。自2003年起,他連續5屆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履職已有22個年頭,累計領銜提出80多件與民生相關的立法議案,參與眾多法律審議,在社會保障立法方面有著深入的研究并提供過多部法律的專家建議稿。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確保勞動力流動不會影響其基本養老金權益

NBD:《建議》明確,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在你看來,要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當務之急是什么?《建議》強調,完善并落實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請問這需要切實解決哪些問題?

鄭功成:“十五五”時期是特別關鍵的時期,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需要在這一時期真正實現理性建制并步入高質量發展軌道,可以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全速推進奠定牢靠的基石,為全體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撐。

因此,要基于目標導向,立足現實問題,尋求正確且合理的路徑?,F代社會保障應當是健全的、完備的、公平的、可靠的制度安排,現實離目標顯然還有一定差距,而走向目標的路徑可能有多條,社會保障學界的任務就是在比較和鑒別中找到正確且合理的改革與發展路徑,避免走彎路。

現實中當務之急是要盡快優化社會保險制度安排,盡快補上社會福利與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實質性地縮小不同群體之間的差距,將提供清晰、穩定的預期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基本養老保險方面,必須進一步優化籌資機制、統一待遇計發辦法、縮小三大群體(機關事業單位、企業職工和城鄉居民)之間的差距。積極穩妥地解決靈活就業人群的社會保險問題,真正實現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以確保勞動力的流動不會影響其基本養老金權益。此外,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養老保險需要打破財政分級負責制,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需要進一步厘清具體結構并向真正的農民傾斜,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實質性問題。

《建議》對基本養老保險等制度安排也作了相應部署,未來五年,相關制度將更加完善,政府會有更多資金投向社會保障領域,其中一項就是基礎養老金水平提高。

NBD:現實中,不少人也為醫療、養老、育兒焦慮。在你看來,“十五五”規劃建議針對這些痛點做出了哪些規劃?你認為未來如何通過社保與公共服務改革讓群眾提升幸福感?

鄭功成:社會保障是實現國民共享國家發展成果的基本制度安排,更是解除人民群眾后顧之憂的重要制度保障。針對當前存在的各種民生焦慮,客觀上需要強力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在這方面,除了繼續優化各項社會保險制度,特別需要盡快優化法定醫保制度來切實解除城鄉居民的重大疾病之憂,特別需要推進面向高齡失能老年人的護理服務網絡建設,特別需要加大兒童福利投入。

具體來看,一方面,醫保是一項涉及全民切身利益的制度安排,“十五五”可以期望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實現法定醫保制度優化,能夠從根本上解除城鄉居民大病后顧之憂,同時通過市場化的健康保險滿足中高收入階層健康管理的需要,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的多層次醫保體系應當全面建立。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都會擴大覆蓋范圍,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將得以建立。可以預期,我國社會保險體系將在“十五五”期間全面確立并步入法治化軌道,進而為全體人民提供清晰穩定的安全預期。這是“十五五”期間需要完成的建制任務,也是社會保障制度對國家現代化建設與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實質性貢獻。

另一方面,人口老齡化特別是快速高齡化帶來的挑戰也日益嚴峻,而基本公共服務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現象依然存在。失能、半失能和高齡空巢老人的護理服務屬于剛需,目前我國絕大多數老人選擇居家養老,供需矛盾已經成為日益突出的現實問題,因此需要健全養老服務網絡,把服務精準送到有需要的老人那里。在此背景下,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的銜接是關鍵,而這需通過創新服務模式,通過養老機構社區化、連鎖化,將專業服務送至有需要的居家老人。同時,還應當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與高齡空巢老年人子女陪護假制度、子女就近照看父母住宅優惠制度、老年人就業權益保障制度、臨終關懷制度、涉老產業技術倫理審查制度,以及發展社區慈善公益事業等。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針對農村地區居住分散、人力不足、志愿服務不便的現狀,必須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的養老服務發展新路,進一步完善現行養老政策,縮小城鄉養老服務差距。

此外,目前,政府為0-3歲幼兒提供每人月均300元的補貼,就發出了一個促進兒童福利事業發展的強烈信號。我們可以預期,這種福利還將向4-6歲兒童延伸,而老年人福利、殘疾人福利、婦女福利和教育福利也將在“十五五”時期獲得全面發展,這是回應民生訴求的舉措,更是促使人民生活品質提升,進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因此,從“十五五”時期開始,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將全面步入理性建制、高質量發展的階段,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有力維系機制和全體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有力支撐機制。

要實現增收目標,居民收入增速應快于經濟增長

NBD:《建議》將“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擺在民生保障首位,明確提出要“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健全就業促進機制,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等具體要求。在您看來,“十五五”期間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需要重點關注哪些領域?

鄭功成:雖然生育率和勞動適齡人口雙雙下降,但我國勞動力總量規模仍然龐大,加之低齡健康老人社會參與度較高,而數字化、人工智能及機器替代人工現象不可逆轉,這些因素使我國就業工作面臨不小的挑戰,化解就業結構性矛盾、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任務繁重。

因此,在細化就業政策時一定要綜合考量勞動力結構及其變化趨勢等因素,要全盤協同就業保障和產業發展。這需要我們進一步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強調就業與產業要協同,更要開拓諸如養老服務、育兒服務等為人服務的戰略性就業空間,以及促進社會組織與公益慈善事業發展以帶來就業。應當通過完善人力資源供需匹配機制、就業支持和公共服務體系,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這樣對就業結構性矛盾的化解將會更有力度。

與此同時,需要特別重視超齡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問題,對于那些有能力、有意愿重返就業崗位的人,應該疏通他們的就業途徑,并提供相應權益保障與權益維護。

此外,在人均受教育年限和人均預期壽命持續延長、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大背景下,就業領域年齡歧視現象的泛濫及其不良效應日益凸顯。平等就業是建設公正社會的必要條件,也是勞動者參與公平競爭的前提,應當成為衡量就業質量的核心指標,應鼓勵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讓各類人才脫穎而出。就具體措施來看,比如,相關主管部門應開通就業年齡歧視的申訴途徑,建立相應處理機制;同時,還應建立就業歧視公益訴訟制度;此外,要督促用人單位避免在招聘公告中隨意設置年齡等限制性條件,對拒不糾正的單位,應在相關政策上予以懲戒;修改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等相關法律,將反就業歧視納入其中,對就業歧視現象給予明確、清晰的法律規制。

NBD:《建議》的新提法新舉措中提到,實施城鄉居民增收計劃,有效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合理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推動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在具體落實層面,如何讓老百姓的“錢袋子”真正鼓起來,防止增收目標流于形式?

鄭功成:居民收入增長不僅是民生改善的顯著標志,也是提振消費、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要真正實現增收目標,還需要有如下多個方面同時發力:一是在總體上確保居民收入與國民收入同步增長、勞動報酬與勞動生產率同步增長的基礎上,應當讓居民收入、勞動報酬增長幅度更快,真正改變居民收入、勞動報酬占比長期偏低的狀況,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二是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如投資所得、房屋租賃收入、土地流轉收入等;三是提高轉移性收入,主要是讓社會保障收入(如養老金、各種福利津貼等)在居民收入中占比持續提升,這標志著全民共享的程度,也直觀反映著社會平等度。

基于共同富裕的目標追求,“十五五”期間要向橄欖型社會邁出堅實的步伐并取得重大進展,進而為本世紀中葉的“全體人民共同富?;緦崿F”奠定堅實基礎。

NBD:近年來人口老齡化加速演變,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財政負擔逐漸加大,少子老齡化趨勢也不可避免。你認為這些現象會給社會保障發展帶來哪些挑戰與機遇?

鄭功成:一方面,國家現代化離不開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走向共同富裕更需要社會保障制度的支撐,為此要將社會保障擺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快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步伐,讓國家發展成果通過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安排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另一方面,我認為要從發展的視角來看待社會保障發展。我們要理性認識少子老齡化帶來的挑戰與機遇,要相信子孫后代更有能力、更有作為,要相信生產力與勞動生產率會持續提高,進而要對社會保障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社會保障理論研究要真正厘清影響社會保障可持續發展的多種因素,既要客觀看待社會保障發展面臨的挑戰,更要理性認識可持續發展的有利條件。世界上有持續發展100多年仍在持續發展的成功典型,也有短期內波折起伏引發民眾不滿的負面案例,關鍵是事在人為、理性作為,而不是不當作為、違背規律作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日本中文一二区有码在线 | 香蕉超级碰碰碰久久久97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播放 | 日本在线日韩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日本天堂在线 | 亚洲一级黄不卡在线播放放 |